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鞍山党史 > 历史事件

鞍山解放纪念日(全文)

发布时间:2015-07-13 00:00|栏目: 历史事件 |浏览次数:
1948年2月19日6时30分,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第六纵队共五个步兵师,辽南独立一师和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师等部队,在完成了对驻鞍山国民党军队包围的前提下,发起了总攻。六纵队十七、十八两个师从鞍山西部平原经刘二堡沿公路向市区猛烈扩展。9时许,该部五十四团由陶官屯突入市内南部,并向转盘街(今胜利广场一带)进攻。四纵队十师由市区东北攻克高地和贮水池,逼近对炉山。四纵队十二师和辽南独立一师从市区东南两面向神社山(今烈士山)、伪市公署一带猛烈进攻。10时许,敌军全部被压缩在鞍钢白楼、伪市公署转盘街、对炉山三个据点。攻城部队分工合作,协同作战,分别攻下这三个据点。战斗到深夜12时结束,全歼国民党五十二军二十五师及矿警、地方保安团等1.3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师长胡晋生,国民党鞍山市长罗永年自杀身亡,缴获大批武器装备。从此,鞍山回到人民手中。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个日子,中共鞍山市委、鞍山市人民政府决定,把"二一九"作为鞍山解放纪念日。
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先摧毁东北国民党反动军队。原因在于,一是东北野战军兵力大大优于敌人,打歼灭战比较容易成功;二是东北野战军若拿下东北,可以以东北工业支持其余解放区部队;三是辽沈战役一旦胜利,东北野战军即可挥师入关,协助华北人民解放军一同对抗华北国民党部队,组织平津战役。
1948年初,东北之国民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打击下,已退缩在沈阳、长春、吉林等大中城市。为阻止国民党进一步收缩并歼灭其有生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2月6日全歼辽阳国民党五十四师后,挥师南下围攻鞍山,进行了解放鞍山的攻坚战斗。东北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克盘山、辽阳县城,收复钢都鞍山、营口,并一举拿下辽西重镇锦州,收复辽阳、铁岭、抚顺……11月2日,随着沈阳的解放,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辽宁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鞍山是中国著名钢铁工业城市,当时人口20万,市区直径10公里,中长铁路贯通其间,把城市分为两个部分。西北部地势较平坦,街道两旁多为三层以下建筑物;东部高大楼房较多,并有铁架山、申北山、唐五山、大石头山环抱,与市区制高点神社山、对炉山遥相呼应,易守难攻。
国民党五十二军二十五师是1946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后重建的部队,辖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3个步兵团,加上地方武装共13000余人,有各种火炮57门,工事坚固,地形熟悉,阵地组织完备。
敌以汤岗子、唐王山、申北山、四方台、大石头、铁架山、二台子、宋三台子为外围据点;以神社山、对炉山两个制高点,铁路东西两个转盘街和市公署、烧结厂高地以及各主要街口修筑的支撑点和永久性射击工事构成的环形防御阵地为基本阵地,进行固守。其师部兵力部署于市公署;以七十五团防御铁架山、大石头屯、市公署周围一带,其中,大石头1个营,神社山2个连,申北山1个连,铁架山1个连,其余部署在市公署及转盘街附近;以七十三团2个连守对炉山,1个新兵大队守铁路医院(今鞍山市中心医院);以七十四团3个连分守唐王山、汤岗子、四方台,2个营守铁路以西地区。
外围据点是以10道~18道的障碍物设置环绕的堑壕、交通壕及明、暗土木和永备发射点所构成的环形防御据点;市区前沿以鹿砦、外壕、铁丝网、围墙、土木和永备发射点筑成环市区连成一线的防御线;市区预备阵地全部以钢筋混凝土的工事筑成,并有交通壕连接,其外围有铁丝网和铁蒺藜作为辅助防御。
根据鞍山守敌情况,"东总"(即东北野战军)决定以四纵队、六纵队(缺十六师)和辽南独立师、总部炮兵师围歼鞍山之守敌,由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统一指挥。敌我兵力比例为1︰6。
六纵队的十七、十八师从鞍山西部平原地区出发,经刘二堡沿刘鞍公路向市区进攻;辽南独立师从南面沿铁路线进攻火车站;四纵队从东部进攻并负责拿下铁架山。
我军2月12日完成对鞍山守敌的包围,2月19日发动总攻击,战斗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扫清外围战斗。辽南独立师负责消灭顾家屯、申北山、四方台、大石头屯、唐王山等地守敌,于2月3日进至腾鳌堡、王家营、汤岗子以西地区,5日、6日组织三团、四团全歼汤岗子守敌一个连,完成合围任务。
独立师一团负责攻占申北山、大石头,于16日经一夜战斗,全歼申北山守敌七十五团一个连,攻占了申北山;17日向大石头守敌七十五团一个营发起攻击,激战9个小时,夺取了大石头,歼敌一个加强连,余敌逃窜。
二团负责攻占四方台、唐王山,于16日夜攻占四方台,敌逃窜。唐王山因有较大坑道,"东总"命令围而不攻。17日进攻四方台铁路交叉点敌装备工事和支撑点,该处守敌有二个连,并有铁甲车一列。二团两次组织三个连进攻,因地形不明,伤亡过百,退出战斗。
三团于17日接替二团进攻铁路交叉点之敌,激战至18日清晨,在山炮连支持下,方结束战斗,歼敌一个连,余敌逃窜。三团趁追击逃敌之际,进占长甸铺。独立师遂完成扫清外围之任务。
第四纵队进攻铁架山。铁架山是鞍山市的制高点,也是市区的屏障,敌人在这里兵力最多,火力猛,防守严。此仗是解放鞍山的关键战斗。担任主攻的十二师三十六团,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刨冰窝,架人梯,艰难地一步步地接近敌人,终于全歼守敌,攻占主峰。在这场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指挥员、三十六团政委潘德表献出了宝贵生命。
第六纵队从西南面攻占了宋三台子、二台子。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了总攻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向市区总攻击。攻鞍部队从三个点,分五路向鞍山进攻。独立师从南进攻,以长甸铺为出发点,配属两个炮团,从神社山西侧突破,直插市政府,占领火车站,将铁路东西国民党军切断。三团为第一梯队,负责突破市区防御阵地;一团为第二梯队,向火车站进攻;四团为第三梯队,扫清残敌;二团为师预备队,包围唐王山之敌,四纵队从东进攻,逐步展开。十二师从神社山东侧突破,直插市区;十师从首山攻入市区;十一师配置在大小营盘,防止敌突围。六纵队西部攻入市区。
2月19日6时30分,总攻开始。六纵队十七、十八师从鞍刘门突破,向西部市区猛烈扩展;四纵队十师攻下立山高地和贮水池,逼近对炉山;十二师和辽南独立师向神社山猛烈进攻。战斗一开始,独立师三团在两个炮团的支援下,首先爆破了鹿砦、绊马索、外壕铁丝网,炸开围墙,于9时突破阵地,歼敌百余;遂与敌展开街垒战,12时进至市政府,接着向转盘街核心工事进攻,在四纵队一部的配合下,经过40分钟战斗,全歼敌一个连。一团在预定地点展开后,沿铁路线向火车站前进,于10时进至车站。遇敌一个连坚守大楼顽抗。该团遂在炮火支持下,组织两个连发起进攻,摧毁工事,炸塌楼角,将敌全歼,占领火车站。接着又派出两个营搜索前进,于15时占领鞍钢厂内一个大军火库,歼灭敌保安队一个连。四团则在占领区内展开搜索。与此同时,唐王山之敌亦在逃跑中被我军歼灭。至20时,该师肃清占领区之敌,完成作战任务。
神社山、对炉山、制钢所大白楼之国民党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师、第十二师和六纵队十七师、十八师攻击下,顽强抵抗一天,将近黄昏时会同国民党二十五师残部向大小营盘方面突围,被早已等在那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师迎头痛击。国民党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后夹击下,乖乖当了俘虏。至24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部结束战斗,鞍山宣告解放。
1948年2月19日,对于鞍山来说,是一个血色的记忆、一个辉煌的记忆。鞍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浴血奋战,迎来了自己的解放和新生。从此,这座东北工业重镇焕发生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史上走入了史诗般的进程。
虽然时光不曾停歇地奔涌向前,鞍山解放的那一刻也已凝固,但那些故事,那些人物,那些画面,却始终让人无法忘却。循着鞍山解放的辉煌足迹,走访当年的历史见证者,重温那段可歌可泣的壮美篇章,有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执著、一种牺牲,经过岁月的洗礼更加历久弥坚。
战后召开追悼会时留影
今已耄耋之年的张燕老人对当年的战火硝烟仍保有清晰的记忆。他当时是辽南独立师三团团长的警卫员,在发起总攻前的几天里,他形影不离地跟随首长参加各种作战和动员会议,每天夜里,还和首长一起参加修筑工事。
张老说,1948年2月18日,辽南独立师四团开始对汤岗子的敌人据点展开强攻。连续昼夜攻击并未取得成效,后来辽南独立师命令三团接替四团,担负主攻任务。在大炮、手榴弹的掩护下,经过一番鏖战,我军终于攻占了汤岗子,全歼敌军一个加强连,缴获迫击炮、六零炮10余门,轻重机枪10多挺,各种弹药数万发。
2月19日上午6时30分总攻开始。以炮师为主力的各炮群对敌人猛轰了30分钟后,我军向鞍山城区发动了总攻。四纵队十二师从神社山(今烈士山)东面发起进攻,辽南独立师三团从神社山的南面进攻。同时,四纵队十一师三十三团由鞍山沙河北岸向沙河南岸发起猛攻。后因遍地都是敌人暗堡及大小各种工事,三十三团伤亡惨重,只好转攻为守,阻止企图往沈阳方向逃跑的敌人。就在这时,辽南独立师三团及其他部队攻入市内,占领了市政府大楼;六纵队也由大小营盘攻入铁西进入市内。最后,守北沙河的四纵队三十三团也攻入沙河南岸,和几路兄弟部队会师。据老人回忆,解放鞍山一役,辽南独立师歼敌二十五师6个连、保安队1个连,共击毙敌人1470人,缴获各类炮多门、轻重机枪40余挺。
今已年逾古稀的秦忠生老人曾是辽南独立师三团的骑兵通讯员。他回忆道:"1947年下半年,部队在鞍山外围攻占了首山、沙河大桥后向西进军。在白旗堡一带与一个连的敌人相遇,经过激战,俘虏了180多个敌人。转过年后,部队攻打汤岗子,这个地方敌人防守牢固,他们把木橛子钉在山坡上,还在山坡上洒水冻成冰,使人很难攻上去,我军伤亡惨重。最后我军派出一个营的兵力,用手榴弹作掩护,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终于取得胜利。此次战斗歼灭敌人180多人,受到了上级的嘉奖。""紧接着,我军攻打四方台,这场战役最为惨烈。敌人的暗堡火力十分强大,战斗从晚上7点打到次日凌晨2点,后来侦察员找来一个参加过修碉堡的老乡,才弄清了碉堡的洞口。但是,牺牲了一个排的人,也未能将这个洞口炸开。最后是八连副连长抱着炸药包冲入碉堡,与碉堡里的敌人同归于尽。这个碉堡炸掉了,还有一个更难攻克的碉堡——由厚钢板制成的移动碉堡。这个移动碉堡在铁轨上边行进边打,我军战士伤亡惨重。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才将敌人全部歼灭。几天后向市府转盘(今胜利广场)的主碉堡发起总攻。部队借用一个民房作为掩体,架设了当时全团仅有的一门平射炮,配合炸药包将碉堡四周炸出了四个缺口,一名营长灵机一动,将辣椒绑在炸药包上。随着炸药包爆炸,碉堡里的敌人被辣椒烟给熏了出来。"
"铁架山战役也是异常激烈。敌人对铁架山特别重视,他们在这里兵力多、火力猛、防守严。此山又高又陡,再加上雪融化后冻成冰,致使我军攻击难度加大。战斗开始后,担任主攻的十二师三十六团二营,刨冰窝、架人梯,冒着敌人的炮火,夺取了前沿的火力点。向纵深发展时,三十六团政委潘德表亲自在山上架机枪射击,不幸中弹牺牲。这激起战士们的万丈怒火,八班副班长于法令抱起牺牲战友扔下的爆破筒,飞身跃到地堡前,炸开了一道缺口。战士们冲进地堡,消灭了敌人,最终,一面红旗插到铁架山峰顶之上……"
说到战斗的激烈处,秦老语带哽咽:"当时,我们团有12名骑兵通讯员,最后就剩下2人。我身上全是伤,胳膊被打折了,肚子被敌人用刺刀扎伤,现在肚子上还留有一道很深的疤痕,脚趾头三处骨折。记得有一次我骑马去送信,到达目的地后,发现鞋脱不下来,一看,原来有一块弹片嵌入脚里,那时,没有什么消毒设施,也顾不上疼,当即把弹片连肉拔出,然后用盐水煮的棉布包扎起来……"
"我军进攻鞍山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支持。攻打东鞍山时,我军决定展开政治攻势,由辽南独立师三团政委郭宝恒书写一封劝降信,派人送上山去。前峪村年过花甲的唐成山老人闻讯后,自告奋勇前去送信。然而,敌人不但拒不投降,反把唐成山和同村另一送信人徐绍文看成是我军密探,扣押不放。唐成山毫不畏缩,义正辞严怒斥恶敌:‘你们是在搞中国人打中国人,这就是不对,应该放下枪投降!’敌人气急败坏,最后将二人杀害。"
鞍山解放当天,一位被调往鞍山任职的年轻干部这样描述他在途中看到的景象:"大雪中,战士们的遗体被冻得硬邦邦的,装在马车里,横一排竖一排,一车能装五六十人……"攻打鞍山究竟牺牲了多少人,没有人能说得清。烈士山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说有3000余人,但是,被采访的两位老人却说:"比这要多。"正如他们所言,"鞍山的解放,是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王玉生,原辽南独立师三团二营五连战士,解放鞍山时他才16岁,如今的他仍是这些老战友眼中的"小兄弟"。当年,他随战友们从市政府大楼一路打到鞍钢大白楼,奋战了一天一宿没停歇。"当时我屁股挨了敌军一子弹,屁股被打出个洞也没觉得很疼,简单处理一下后说着轻伤不下火线,一直和战友们打到鞍山解放。"提起这些,如今已年逾80的"老大哥"曹大林也深有同感,"当年我也负伤了,一样坚持在一线战斗,都下火线了让战友怎么打?"
如今也逾耄耋之年的刘泉深,是原辽南独立师三团三营八连副指导员,也是四方台战役担任主攻的"铁八连"连职干部中唯一的幸存者。老人回忆起当年四方台战役中的一些细节:"18日晚,我们八连奉命攻打敌四方台防御阵地。当时战斗非常激烈,大伙爬过战友的尸体前仆后继……东侧的敌人在铁甲车炮火的掩护下冲了过来,八连副连长平玉山指挥一排对铁甲车发动爆破攻击没成功,一排长和副排长也都牺牲了,平玉山命令机枪掩护,自己拎起最后一个炸药包向铁甲车冲了过去,壮烈牺牲在铁甲车前。紧要关头,连长郑国旗爬到牺牲的战士身边拾了一个炸药包冲向‘铁甲车’,在一声巨响后与敌人同归于尽。"
鞍山烈士纪念馆有一面"铁八连"旗,资料标注:辽南独立一师二团在连续三次攻击四方台村北敌工事时失利,遂调三团于23时再次发起进攻,三营八连连长郑国旗多次组织爆破敌铁甲车未成伤亡惨重,最后抱起死难战友身边炸药包,挺身冲向铁甲车,与敌军同归于尽。我军经过八个多小时浴血奋战,歼敌一个加强连,终于打开鞍山的南大门,八连副连长平玉山、政治指导员金复生等壮烈牺牲,伤亡百余人。
刘泉深老人哽咽道:"几个小时的战斗,八连牺牲了100多人……"刘老回忆说:"虽然八连当时损失惨重,但令人欣慰的是,战后辽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三团三营八连 ‘铁八连’英雄连的光荣称号,全连荣立战斗大功一次,几十年来,‘铁八连’番号一直屹立不倒。"
王秀清——辽南部队的战斗英雄,1921年,生于河北省献县河城街寨子村,因家中贫寒,9岁便给地主放牛。16岁时被国民党强行抓去当了壮丁,受尽欺凌。1938年11月,他在冀中参加了八路军,曾任陕北教一旅二团二营五连副连长、连长。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被评为劳动模范。1942年,他随八路军南进支队开赴山东梁山一带,深入敌后打击日本侵略者。在游击战中,多次荣立战功,并在抗日战火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开始后,王秀清随部队来到东北,历任辽中县保安团营长、辽南独立一师三团二营、一营营长等职务。在坚持辽南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他勇敢机智,英勇善战,曾荣立大功2次,小功3次,是辽南部队的战斗英雄。
1946年的一天,部队在行军途中突然被国民党包围。他带领前卫营机智地绕到敌人背后,打乱了敌人阵营,部队趁机冲出包围,安全转移。战斗中还俘获10多个敌人,缴获轻机枪1挺。同年底的一天夜里,王秀清率部袭击海城八岔沟守敌。他巧扮国民党军官,骗过敌人哨兵,将敌人引诱到一座大院内全部缴械,当场活捉号称"草上飞"的敌大队长及其部下70余人。
1948年2月的解放鞍山战斗中,王秀清率部队先后攻克汤岗子、旧堡等地。19日,总攻鞍山市区的战斗打响后,他率部队从四方台投入市区作战,在赛马场与顽抗之敌进行了数小时的激战,全歼敌人。接着,又率部穿插到铁东区转盘街(今胜利广场)附近,在攻打一座设立在街口的大碉堡时,不幸被敌人的机枪子弹打中,当场壮烈牺牲。时年仅27岁。
根据他生前的愿望,他的遗体被运往盖县前红旗堡村附近的英雄岗烈士陵园安葬。
董启文——把炸出的肠子塞进腹腔指挥员,1914年,生于江津。祖籍四川重庆。其父董云滨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是中国同盟会会员,曾任革命军独立团团长。蒋介石叛变后,董云滨不甘与其同流合污,遂辞去官职,在武汉开办桔精厂养家。父亲颇懂"温饱养懦夫,饥劳炼能人"的道理,在董启文12岁时,便把他和二弟董启强送到武汉贫儿院,提粪、种菜,自食其力,体验人间的"饥劳"。1931年,哥俩又被送到武汉军校骑兵科少童班当学兵,进行摔打磨炼。
1932年,董启文赴北平考入中国大学。在校学习期间,他与中共地下党有了秘密接触,开始参加社会活动。1933年,加入少年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赴张家口参加抗日同盟军,转战于长城内外。193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35年,经党组织同意,他和二弟董启强秘密考入国民党军政部主办的南京化学兵队受训。除学好规定的学科外,还刻苦学习英语和德语。在此期间,他与陈阜、陈坚、王太然等同学秘密组织起"读书会",学习马克思主义,阅读鲁迅和苏联革命作家的作品,分析时局。1936年初,董启文等8名"读书会"的同学,被中共党组织派赴浙南游击队,充实红军军事干部力量。一次,他和战友们一起冲进平阳县伪区长的卧室,亲手击毙了这个作恶多端的杀人魔王。
经过革命战争的艰苦锻炼,董启文由一个作战参谋成长为中共浙南委员会书记、浙南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成为红军中一名优秀的年轻指挥员。
1937年,受中共党组织的委派,董启文路经上海赴延安学习。1946年,他从延安来到东北前线,在驻黑龙江绥化的第六纵队教导团担任军事教员。随后,被派到六纵队十八师五十四团任参谋长。
1948年2月,他率部队投入辽鞍战役。2月19日,总攻鞍山的战斗打响了。在进攻宋三台子之敌时,遇到敌人暗火力点的阻击,部队伤亡较大。董启文心急如焚。他策马奔向前沿阵地,跳下战马,观察敌情,不幸踏中一颗敌人埋设的地雷,随着一声轰响,他扑倒在地,但很快又爬起来,把炸出的肠子塞进腹腔,还要坚持继续指挥战斗。
战士们急忙将他抢救下来,并送往后方医院治疗。途中,他对身边的警卫员说:"看来我去向马克思报到还不好交差哩……还没有把我们的旗帜插遍全中国……好兄弟,这个……灾难深重的世界,将由你们去……"话未说完,便英勇牺牲,时年34岁。
新中国成立后,海城腾鳌镇在周正村建起一座烈士陵园,将董启文和为解放鞍山而牺牲的第六纵队其他200余位烈士一起安葬在烈士陵园内。
潘德表——一个与战士同甘共苦的人,原名潘孝纲,1919年5月,出生于广州市一个贫穷的小知识分子家庭。1936年秋,他满怀献身抗日之志,考入国民党南京航空军校当飞行学员。一年后,又转入国民党中央军校受训。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失陷,30余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者屠戮,而中央军校却撤迁到湖南省桃源县。这些,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腐朽的真面目,于是,历经重重艰难,1938年4月,潘德表到达延安。
到延安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夏,被派赴鄂豫边区挺进纵队(即后来的新四军五师)工作。1946年8月,他化装成一名商人,与一位女干部假扮夫妻,辗转来到辽东军区所在地——安东(今丹东)。9月9日,他到本溪连山关,就任第四纵队十一师三十三团副政委。1947年2月,调任十二师三十六团政委。
关于他在解放鞍山战斗中牺牲的经过,《鞍山市志》中有着详实的记载:"1948年2月11日下午,潘德表奉命率全团急行军25公里,于黄昏到达鞍山市西北部的判甲炉村,准备投入解放鞍山的战斗。次日,接到拔除鞍山外围敌人最坚固的据点——东郊铁架山的艰巨任务。13日,部队移至铁架山东北侧的忠新堡村,整装待发。为稳操胜券,他同团干部们从12日~14日连续3天去西山观察地形,制定作战方案。15日晚,突击部队进入前沿阵地,包围了敌人由一个加强营守备的铁架山。16日早8时战斗打响,他亲自指挥六连,冒着敌人的炮火向铁架山主峰攀登。经过艰苦激烈的反复争夺,三十六团终于以极大的代价拿下了铁架山主峰,歼敌大部。"
"17日凌晨,三十六团干部们来到铁架山南侧的一个阵地上观察地形,寻找向市内进攻的道路。这时,在西北方100多米远的一个高地上,一股残敌正用机枪向阵地射击。潘德表立即命令警卫人员先撤下去,缩小目标。然后,他纵身跳入交通壕,架起警戒机枪,将250发子弹全部射向敌人。敌人的火力被压了下去。此时,阵地上的人也都安全隐蔽起来。潘德表刚转过身要想回返的时候,敌人的机枪又突然地响了起来,子弹从他的背部穿透左胸。被救下来后,他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对江海团长说:‘我……不行了,赶快……组织战斗吧……’话还没有说完,便英勇牺牲。时年仅29岁。"
潘德表的牺牲使他的战友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在大家的记忆中,他是一个与战士同甘共苦的人。
解放鞍山的战斗结束后,三十六团全体指战员在鞍山北部大乐屯隆重召开追悼复仇大会,深切悼念潘德表及其他牺牲的指战员。随后,潘德表的遗体被送往本溪连山关安葬。
唐成山——一位不普通的村民,1888年生。是千山区东鞍山镇前峪村的一位村民。1948年2月解放鞍山战斗中,唐成山作为支前的担架队员随军支前。在攻打东鞍山铁矿敌军据点时,因山高坡陡,易守难攻,部队伤亡较大,部队首长决定给据点里的守敌送一封劝降信。唐成山主动请缨要完成这一任务。部队首长考虑到安全,没有同意。唐成山恳切地说:"我是老百姓,又熟悉路,比较合适,如果说有危险,战士去危险更大。"最终,唐成山持信上山。然而,山上守敌不仅拒绝投降,反而残忍地要杀害唐成山。唐成山面对敌人的枪口,毫不畏惧,义正辞严怒斥恶敌:"你们是在搞中国人打中国人,这就是不对,应该放下枪投降。"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向敌人大声喊道:"弟兄们,你们已经被包围了,不要自投绝路……"敌人罪恶的子弹打进了唐成山的胸膛,这位普通农民倒在血泊中,用鲜血和生命为解放军铺就着胜利的坦途。
1948年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相隔了几代人,似乎这些先烈的故事离今人越来越远。可是,当重读他们的故事,那些模糊的身影真的又仿佛鲜活起来……
|关于我们|查档须知|馆址须知|温馨提示|法律顾问|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