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晦,原名杨云栋,号慧修。1899年生,辽宁省鞍山市人。杨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期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是火烧赵家楼的参与者。1920年毕业后,到沈阳第一师范任教,因参加当地学生运动,被驱逐离校。后到山西太原国民师范任哲学教师,后又在河北定县、厦门集美学校、山东第一师范学校教书。这期间先后创作并发表了剧本《谁的罪》、《来客》。诗剧《屈原》等。1925年秋,在北京与冯至等人共同组织文学团体——沉钟社,创办文学刊物《沉钟》。《沉钟》是"五四"运动以后较有影响的刊物之一,曾受到鲁迅先生的大力支持和赞赏。刊物坚持了9年时间。期间,他在北京、天津等地任教,同时从事创作和翻译,先后发表了《苦泪树》、《庆满月》、《除夕》等剧本。翻译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悲多汶传》,美国作家爱伦·波的长诗《乌雅》、《钟》等作品。1941年以后在西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上海幼稚师范专科学校等处任教。1949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同年7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及系主任。杨晦的主要著作有《杨晦文学论集》、《杨晦选集》。文艺评论集有《文艺与社会》。翻译作品有《被囚的普罗米修斯》、《当代英雄》等。1983年5月14日,杨晦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