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品读鞍山 > 编研成果

苗可秀

发布时间:2006-09-04 00:00|栏目: 编研成果 |浏览次数:

  苗可秀,原名苗克秀,1906年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下马塘苗家堡,1926年考入东北大学文学院预科,1928年升入本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苗可秀随该校师生流亡北平,曾被推选为东北学生抗日救国会常务委员和东北学生军大队长、东北学生赴南京请愿团负责人。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打破了他的幻想,决定返回东北,组织民众武装抗日。1932年春,苗可秀潜回东北,参加了邓铁梅的东北民众自卫军,任总参议,创办军官学校,自任教育长,培养青年军官。苗可秀机智勇敢,指挥有方,曾督师夜袭黄土坎、阻敌老鸟老鸟窝、反攻文家街,夺回尖山窑等战斗,屡立战功,在军民中享有很高威望。1933年春,苗可秀组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别动队,1934年2月改名为少年铁血军,同时创建少年铁血团,决心"用黑铁赤血之精神,采全民革命之手段,收复东北,振兴中国"。苗可秀被公选为铁血军总司令和少年铁血团总裁。同年9月,邓铁梅遇害,苗可秀将自卫军余部编入铁血军,稳定了辽南三角抗区的抗日局面,率部以哨子河、三道虎岭一带为依托,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神出鬼没打击日军。铁血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作战勇敢,战斗力强,迅速发展为2个联队,下设4个大队,成为三角抗区抗日的主力,沙里寨战斗,毙日军10余人;设伏猞猁沟,毙伪军11人,俘40余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50支,手枪4支;夜袭汤沟,击溃50余人的日伪骑兵队,毙日军7人。历数十次大、小战斗,使铁血军军威大震,日伪军闻风丧胆。1935年6月13日,苗可秀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几经辗转于21日来到沙里寨一百姓家养伤,因坏人告密,被日军抓获。苗可秀被捕后,被秘密囚禁在凤城警务局地下室,敌人以高官厚利相诱,以死亡相威胁,苗可秀毫不动摇,大书"正气千秋"、"誓扫匈奴不顾身"的题字与诗,表明以死报国的决心。1935年7月25日下午,日军将苗可秀拉到所谓"建国六勇士"碑前祭灵,日军要苗可秀跪倒墓前,宣读祭文,苗可秀忍着伤痛,昂首挺立,怒目而视,面对死亡大义凛然,借机揭露日军侵略暴行,号召民众奋起斗争,围观者无不悲愤。日伪军警惊慌失措,草草收场,急忙把苗可秀拉到凤城城外南山脚下刑场。苗可秀被日军杀害,以死报国,时年仅29岁。1935年冬,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先生搜集苗可秀部分遗书、手稿,影印多本,携至南方各地进行抗日宣传,并撰写《读苗可秀遗书感言》,使苗可秀的英雄事迹广泛传播,成为有志青年效仿的榜样。

|关于我们|查档须知|馆址须知|温馨提示|法律顾问|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