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而公,原名高铁生,笔名梁星,1920年生。辽宁省岫岩县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新闻工作者之一。其父高惜冰,中国早期纺织博士,国民党的高级官员。"九·一八"事变后,高而公在北平读书,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毕业后考入东北大学。1938年5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大学迁往四川时,失掉组织关系,但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组织"读书会",创办"合唱群"壁报,在进步青年中产生很大影响。1944年9月,高而公根据中共南方局青年部的指示,利用其父的影响,考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作记者。1945年11月,以国民党中央社记者名义,到晋冀鲁豫解放区采访,在国民党报刊上连续发表文章,引起巨大反响。事后,脱离国民党中央社,经中共南方局青年部联系,入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政治队学习,194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新华社临时总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任编辑。解放后,高而公到中央广播电台工作。抗美援朝期间,曾赴朝任战地采访组组长、特派记者。朝鲜停战后任鞍山记者组组长、特派记者和浙江前方记者组组长、特派记者。他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通讯,如《贯家堡烈士故事》、《王崇伦和他的表》、《理想的道路》、《永定河的性格》等,堪称新闻通讯的典范。《达尔文的工作深度》曾被中学语文课本采用。以笔名梁星撰写的《刘胡兰》,受到文艺界的称颂,被列为全国优秀读物之一。1960年高而公用汇报思想和讨论会发言等形式,表明对"三面红旗"和"反修斗争"的不同看法,受到不公正的处理。"文化大革命"中又遭残酷打击、迫害,1976年11月病逝。终年56岁。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