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档案志》
(1996~2005年)
《鞍山市档案志》(1996年~2005年)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资料,实事求是地记述了鞍山地区档案工作的历史和现状,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史料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鞍山市档案志》(1996年~2005年)分为概述,大事记,档案工作组织体系,档案行政管理,档案馆、档案室工作,档案专业教育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档案宣传工作,档案学术工作与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荣誉录,重要文件辑录等10章,章下为节,共设26节,节下设目,共设108个目。结合档案工作的发展现状,该志书对原有志书的部分章、节、目做了适当调整。
该志书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及档案业务建设的记述,以现行区划为主,对原有志书涉及到的历史行政区划内容未再追述。
该志书内容时限,上限起始于1996年,下限截止于2005年,根据鞍山市档案工作的实际,个别重大事件延至2007年。纪年一律采用公元纪年。数字的使用基本上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家联合颁发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的要求,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该志书内各种机构的称谓一般使用全称和通用简称,即在该机构第一次出现时,均用全称。多次出现,尤其在同一节、目中多次出现的机构名称,酌情采用通用简称,如"中国共产党鞍山市委员会"、"鞍山市档案局",一般简称"中共鞍山市委"、"市档案局"等,专用名词术语的处理方法同上。
为了客观、准确地反映鞍山地区档案工作发生发展的历史,该志书在体裁上维持了原有志书的体裁,即采用了述、记、志、传、录等诸体,辅之以照片、图片、表格,以文字记述为主,力求用史实说话,寓观点于事实记述之中,不妄加编者的观点,在写法上纵横结合,横排纵写。
在人物传记方面,在遵循生不立传原则的同时,鉴于档案战线的实际情况,对仅有的1位市级劳动模范作出事迹简介,并对受省、市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收入名录,以资褒奖。
该志书的资料来源比较广泛,在记述中大多为综合汇总材料,引用原文较少,故未标明出处,大致有档案材料和各有关单位报送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