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品读鞍山 > 史话传说

民间体育

发布时间:2006-08-30 00:00|栏目: 史话传说 |浏览次数:

  摔跤

  是回族民间流传较广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回族人很多都以屠宰牛羊为业,撂牛、捉羊需有强健的体力,因而使回族人养成了酷爱摔跤的习惯。在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三大宗教节日以及婚嫁、庆典等活动中,都会有摔跤比赛。比赛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回族老人主持。比赛方法为一人对一人较量,以摔倒对方为胜,失败者自动退出场外,让其他选手继续进场,谁最后居不倒地的地位,谁即为优胜。惟有技巧高超,耐力持久的人才能夺魁。
1949年开国大典时,鞍山铁西繁荣回族聚居去内酷爱摔跤的回族王颖、张洪祥、王国义、尹兰田、尹汝志、尹汝先、马庆明、戴德福等人在王颖的倡议下自发集资缝制摔跤服,在清真寺南侧空地上组成鞍山第一支回族摔跤队,王颖为队长。1952年摔跤场移至鞍钢回族职工宿舍院内,培养了一批摔跤爱好者。
多年来,回族摔跤手与其他各民族摔跤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摔跤技术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花式跳绳

  是在农村城镇流行的一种民间体育项目。
花式跳绳,绳长10米至13米,直径寸余,两人各持一端,同时顺着同一方向绕圈摆动,跳绳者在绳子上模仿动物姿态,作举、闪、滚、翻、跳跃等动作,绳子摆动的幅度及快慢可根据跳绳者的动作调整,手眼相随,疾徐相合。花式跳绳有"拾棉花"、"青蛙式"、"腰里串"、"纺车转"、"燕子飞"、"霹雳响"、"大扑虎"、"两头忙"、"鲤鱼打挺"、"鹞子翻身"、"旱地拔葱"、"枯树盘根"、"青龙腾跃"等。如"青蛙式",是跳绳者进入绳子中,手足撑地,模仿青蛙的姿势灵活弹跳腾空,蹿伏起落,形象逼真。"两头忙"是跳绳者仰面朝天,背部着地,交替作头顶脚蹬,使身背离地,绳子从下而过,动作快速紧凑,是花式跳绳中的高难度动作。
花式跳绳可单人跳、双人跳,也可集体跳,动作名称形象,易懂易记,可提高锻炼兴趣,不同年龄的人都可参加。
荡秋千

  是朝鲜族妇女最喜爱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
荡秋千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文献上来看,朝鲜人荡秋千最晚也起源于13世纪。传说,当时妇女下地劳动生产,为了让孩子们在家里有玩的,便在大门的横框上栓两条绳子,让孩子们荡着玩。以后不断发展形成一种盛行的体育活动。《高丽史崔忠献传》记载:"端午忠献设秋千戏,于柏洞宫,宴文武四品以上三日"。及至李朝时期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竞赛项目。荡秋千有单人荡和双人荡,以单人荡为多。比赛时,最初用树枝或花枝吊起来为目标,以脚尖踢着或用嘴叼着为胜。后来以碰铜铃争高低。即在秋千架正前方竖两根杆子,杆子之间系一条绳子,绳子中央挂一只铃铛,称金铃,谁碰金铃次数越多,谁就是优胜者。李朝初期著名作家成见对此曾在他的作品中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争揽彩索如飞龙,金铃语半空。"关于荡秋千的歌谣流传下来的也很多,如《青丘永言观灯歌》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荡秋千的欢乐情趣:"五月五日是端阳,邻家少年攀树上,秋千栓在高枝上,用力一蹬前方高,使劲二蹬后方上,兴致勃勃将秋千荡。你在哪里啊,我的郎,怎么不来把秋千荡。"
朝鲜族荡秋千,过去主要是在端午节和中秋节进行。现在,每当节庆和农闲季节,人们都要在打谷场上竖起高高的秋千架,或是把秋千挂在高大树木结实的横枝上,姑娘们穿着鲜艳的彩裙,围在秋千架旁,争比高低。他们一边做着舒展优美的腾空动作,一边唱着动听的歌谣。朝鲜族荡秋千具有高、飘、悠、巧、柔、美的特点,生动地表达了朝鲜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跳板

是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古称"板舞戏",俗称"跳跳板",流行于朝鲜族聚居地区,现已列为民族体育项目。
每年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朝鲜族妇女都要举行跳板活动,通过跳板自娱自乐,锻炼体魄。关于跳板的由来有多种传说,有的说,因妇女受封建伦理的限制,难于出大门,只好在院内支起跳板腾空跃身,观看墙外风光,开拓眼界。有的说,古时有两个男人被囚,他们的妻子为了看到狱中的丈夫,用跳板的方法轮流腾空看望自己的亲人。朝鲜族民间有句俗话:"姑娘时不跳跳板,出嫁后会难产",从中不难看出朝鲜族妇女对跳板运动的重视和喜爱。
跳板长5.5米,宽35至40厘米,厚5至6厘米。跳板中央的下面放一板垫(多用稻草捆成草袋装满土,高度30厘米为宜),玩时2至4人为一组,分别站在跳板两端轮流起跳,借助跳板的反弹力将对方弹起,在空中做各种动作,如直跳、屈腿跳、剪子跳、旋转跳、空翻跳等。
跳板比赛有抽线和表演两种,抽线是在规定时间内,以腾空者将系在腿脖子上的线轴拉出来的长度定胜负;表演是比赛技巧的,有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自选动作可手持扇子、圈、花环等进行,由裁判按其所做动作的难度、完成的质量及姿势优美的程度来评定分数。表演者上下起落,在空中不断做出劈腿、弓身、跳花环、摘苹果等各种花样技巧,做造型,舞花环,挥彩带,动作灵巧优美,五彩纷呈,似彩蝶飞舞,又似燕子腾空,令人眼花缭乱,惊叹赞赏,其中身体腾空时能表演出惊险动作者最受欢迎。现在,跳板运动不断向技巧方向发展,增加了许多高难度动作,使这项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更加绚丽多彩。
打"布鲁" 为蒙古语译音,是投掷的意思。居住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经常用部鲁打低空的飞鸟,击地上的走兽。布鲁是一种打猎工具和防身的武器,用弯曲的小木棒制成,形状像镰刀,用铅、铜、铁等金属包扎或浇注在木棒花纹上。木棒有扁、圆形状,重量约150至450克不等。由于用途的不同,布鲁又分为3种:打大野兽的叫吉若根布鲁、打小动物的叫吐故力嘎布鲁、平时用于练习的叫海雅木拉布鲁。
打布鲁比赛有投远和投准两种方式。投远是比赛距离,与投掷手榴弹相同,投得最远者为优胜。投准比赛类似击木活动,先在投掷线外30米左右的地方,放置3个相间10厘米的小圆木柱,木柱高50厘米,下底面直径6厘米,上底面直径4厘米。比赛者将布鲁向圆柱
投去,姿势不限,以击中木柱多少计分,凡投中3个木柱得10分,投中2个木柱得6分,投中1个木柱得2分。每人限投3次,以得分多少确定名次。
打布鲁对蒙古族群众锻炼臂力和灵巧等身体素质有一定的作用。
打花泥 是锡伯族传统游戏体育活动之一。打花泥历史悠久,又称"抹黑泥",在每年元宵节的夜晚举行,锡伯族称为"抹黑节"。元宵节这天,白天张灯结彩,夜晚点上蜡烛,绕屋一周后再到仓房照照,以求避免盗窃之灾。据传说,元宵节五谷之神下凡,人们互相在脸上抹黑,替五谷承受黑祸,可避免庄稼的黑穗病。人们用黑布或毡片抹上锅灰,互相涂抹,见到老人要先请安,单跪一腿,再向老人额上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后来逐渐成为青年伙伴或叔嫂、姐夫小姨之间的一种娱乐西游戏活动。
踢"熊头" 是锡伯族聚区居青年常玩的一种体育有些活动。"熊头"是用皮革缝制而成,形状似足球大小,画以五官,象征仇敌的首级。比赛双方规定人数,互相踢争、夺抢,以攻入对方线内球数多寡而论胜负。

|关于我们|查档须知|馆址须知|温馨提示|法律顾问|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