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品读鞍山 > 物产特色

台安火勺

发布时间:2016-09-06 00:00|栏目: 物产特色 |浏览次数:
台安火勺
台安有着2000余年的建制史,历史悠久,从不缺少文化。九河下梢不仅给台安带来了丰腴的土壤,也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台安域内分布贾台商周遗址、李窑汉代"险渎县"遗址、明长城遗址、张学良将军出生地和晚清建筑等历史遗迹,还流传有大明潭、辽河古渡、三岔河等众多民间传说。此外,台安的唢呐咔戏、民国人物传说、柳编制作工艺、民间谜语、民间故事传说等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还有辽宁省内最大的内陆湿地大麦科湿地、温泉资源等,都是台安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台安的饮食文化也得到不断发展,并与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特别是有着200余年制作技术史的台安火勺更是在台安地方特色饮食中堪称一绝,成为台安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台安火勺缘于大张火勺。大张酥火勺,乃台安一绝,食中佳品,声名远播。大张酥火勺色、香、形、味、质独具特色。它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具有爽口适胃的特点。
大张酥火勺的制作程序有其独到之处:将炸开的豆油炒面和成酥,用等量的优质面粉和在一起,以桂花、玫瑰、姜丝、白糖等调料拌香油做成圆状,加木炭火,用吊炉烤熟。刚出炉的酥火勺呈淡黄色,芳香扑鼻,起隔层,经风一吹,酥层泛起,纷纷飘落,入口后酥脆不粘,别有一番滋味。
大张酥火勺是由传统的烧饼演化而来的。制作技术源远流长,有证可查的也有200余年的历史。但到了台安刘氏家族手中,这种技术才得以发扬光大并日臻成熟。
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在今台安大张地区,当时的包子匠刘祥在继承前人烧饼制作的基础上,在生产工艺上进行了改进,选用优质面粉并用桂花、玫瑰、姜丝等调料作馅,同时,增加了酥的比重,制成了这种独具特色的酥火勺。刘氏酥火勺在当时的八角台、于家坊、黄沙坨、沙岭等较大几个集镇销路很好,后来这种制作技术还传入了沈阳、鞍山、辽阳等大中城市,大张酥火勺远近闻名。刘祥经营的饭馆也由加工包子为主,改为加工酥火勺为主,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刘祥也因此把酥火勺的制作技术一代代传了下去。后经刘春岭、高春阳、毛永才等人代代相传,特别是他的第四代弟子毛永才,14岁开始学艺,始终从事面食加工行业,对酥火勺的制作技术有很深的研究,他在继承发展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艺方法,使其地方风味越来越浓,制作艺术越来越精,并最终使这种酥火勺成为台安重要的地方食品。后来,人们把这种火勺都称为"台安火勺"了。
2000年,台安火勺被评为"台安地方风味名点",并载入《台安县志》。
为弘扬传统工艺,毛永才还把技艺毫不保留地传给他人,他的两个儿子在酥火勺的制作上也颇有名气,他们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使台安酥火勺久盛不衰。凡品尝过台安火勺的人,吃后都赞不绝口。台安火勺现在的销路仍然很好,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和喜爱。
台安火勺能够从一种普通的食品上升成一种饮食文化,不仅因其自身的独特品质,同时也与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台安火勺制作工艺具有百余年发展历史,是台安地方最著名的风味名点之一,堪称台安一绝。说台安火勺是一种饮食文化,不仅是指它有这么长的历史,同时也体现在其制作的工艺和独具魅力的特色上。台安火勺色、香、味、形、质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具有爽口适胃的特点。闻之芳香扑鼻,食之香酥可口。而按照个人口味佐以馄饨、羊汤、牛奶、豆浆等同时食用,更别有一番风味。
台安火勺作为地方风味名点之一,多年来深受群众喜爱。台安火勺传统烤制工艺繁杂,馅料考究,无论是火候的掌握,还是制作工艺都非一日之功。吊炉每次只能烤制20个~30个,成本高让普通顾客难以接受,利润低使经销者望而怯步。目前,台安只有老鑫隆糕点城还保持着台安火勺传统制作工艺。
为了传承和发展台安火勺制作工艺,台安火勺制作工艺已被确立为鞍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久权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久权现为台安老鑫隆糕点城经理,他继承并发展了台安火勺制作工艺,在调馅、制酥、焙烤等工艺流程及焙烤设备等方面皆具独到之处。
|关于我们|查档须知|馆址须知|温馨提示|法律顾问|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