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即将出口韩国、英国的镁产品。 记者 杨东 摄
干净的沥青路两侧鲜花铺就各种图案,远处是茂密的树林……如果不是身临其境,谁也不会相信来到一家镁砂加工厂。以前粉尘直接向外排放,严重污染环境,这些山一度寸草不生。近些年,企业大搞技术创新,将废弃物回收并合成镁砂,周围的山坡重新披上绿装。
辽宁中兴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一个以镁矿粗加工起家的乡镇企业,是怎样走上自主创新、循环经济之路?公司董事长王生的结论是:资源有限,创新无限。
资源型企业突然没了资源
1989年,王生出任中兴集团的前身——海城八里中档镁砂厂厂长。上任不久,正赶上矿山属地重新划分,镁砂厂失去矿山开采权。资源型企业突然没了资源优势,怎么办?
王生感觉到,必须向高科技要潜力,用少许的资源换取最大的价值。
此时,工厂聘请的国内耐火材料专家刘大任带来一个信息,一种为超高温电炉设计的不定型耐火材料在发达国家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上超高温电炉是迟早的事。根据专家测算,这种产品,国外大公司卖1000美元一吨,按照他们厂生产成本分析,卖到一半的价格就利润可观。
王生决定投资研发新产品。
1994年,填补国内空白的不定型耐火材料研制成功。按规定,新产品面市需要至少两家公司的成功实验,才能得到权威部门鉴定批准。可是,相关产品一直被国外企业占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到哪里去找甘心充当实验品的工厂呢?
靠写保证书打开市场
拿着样品,王生找到当时的齐齐哈尔一家钢厂,却吃了闭门羹。对方根本不相信一个乡镇企业能掌握这项高端技术。王生急了,一拍胸脯:"我给你写保证书,实验用材料我不要钱。如果出了事故,我把工厂押上。"
令人欣慰的是,实验非常成功。
初战告捷,王生又来到刚刚引进超高功率电炉的本溪一家钢厂。王生本以为有了在齐齐哈尔的成功例证,本溪的钢厂应该欣然接受。没想到这家钢厂刚刚试用过俄罗斯和日本的同类产品,结果都失败了。该厂技术负责人说,"日本和俄罗斯的产品都不行,你们乡镇企业的产品能行?"王生语气坚定地说:"技术无国界、无企业性质,乡镇企业也一样能干成大事!"对方破例同意试用王生的产品。
在两家公司取得了成功,新型炉底料终于可以申请鉴定。鉴定会在哪里开?王生说,就在北京开。1994年12月22日,王生花掉企业一年的利润30万元,在北京召开新产品鉴定会,行业权威,客户代表以及相关媒体悉数到场。新产品问世的消息迅速传开。转年,产品便迅速打开市场,一年出口创汇千万美元,占有国内市场的80%份额。
1997年,中兴集团又研发成功填补世界空白的铁合金电炉炉底捣打料。1999年,王生带着新产品来到世界铁合金年会引起轰动。现在,已有10多个国家的企业使用这个产品。
一次令人尴尬的经历
上世纪90年代,王生接待了一位日本外商,洽谈之余,外商提出要去趟洗手间。当时的工厂只有露天的旱厕,日本外商很快就捏着鼻子跑了出来。"这件事让我很受刺激,虽然我们科技创新取得成功,但工厂面貌不改观,和外商打交道,就难以取得人家的信任。"
此后,中兴集团投入上千万元,进行厂区绿化以及上环保除尘设备。几年以后,那个日本外商又来了,看到企业面貌发生了转变,感到这是一家值得信赖的企业,于是与中兴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有了这次经历,王生更加坚定了走环保型企业之路。他先后将厂区内污染严重的18个轻烧窑拆除,取而代之花巨资引进的一条条环保型生产线。企业还每年投入10万元进行厂区绿化美化。
去年,该厂投资1500万元上了一套全电脑控制的破粉碎生产线,又花130万安装环保除尘设备,收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尾料。通过自行开发的镁制品生产废料资源化再利用项目,将这些粉尘和尾料制造成镁钙质喷补料,仅此一项每年利用粉尘废料16万吨,实现利润3000余万元。
科技创新给中兴集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近年来,他们自主研发的产品填补了3项世界空白,完成1项国家攻关课题,企业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单位、省高新技术企业。
记者 于军 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