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省级
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鞍山、辽阳及周边地区
代表性传承人:梁利明
皮影在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鞍山皮影戏自明末兴起,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是辽南地区皮影艺术的集大成者。
鞍山皮影的造型特点是粗犷豪放,线条简练明快。讲求写实风格,在写实的基础上,高度概括抓住事物的本质。透视上则采用平视为主,又兼顾俯视与仰视,使二维造型产生三维效果。皮影的影卷题材多由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改编的,十分适宜演出长部头的大戏。一个影卷脚本,一演就是几天甚至十几天,如历史故事《五锋会》、《镇冤塔》、《梅花亭》、《唐英烈》、《血水河》等。
鞍山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原以纸雕刻影人,后发展为羊皮刻影;在人物造型上,为了克服忠奸难辨的不足,着重在人物的眼睛上大做文章,形成了鞍山皮影的独特定制。另外,在影卷和唱腔的创作上,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乡土气息浓郁的板腔体音乐,能完美地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忧等多种情感,极大地丰富了皮影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感染力,将鞍山皮影艺术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