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台安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4-09-27 00:00|
栏目: 党史研究 |
浏览次数:
1927年3月至1927年5月,中共奉天特别支部委员会先后派中共党员(又名李郁阶)、王纯一(台安县人)、孙广英(又名孙润芝,新民县人)等到台安筹备建党工作。经过大量艰苦的准备工作,1927年7月,鞍山市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台安党支部正式建立。
这是继1924年建立的沟帮子党支部、1925年建立的奉天党支部和1926年建立的大连特别党支部之后,中国共产党在辽宁地区建立的第四个党的支部。
中共台安党支部,由王纯一任支部书记,孙广英、黄吟秋为支部委员,党员仅有4人。当时,确定党支部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军阀,提倡新文化运动,发展组织,掩护上级党组织派来开展活动的同志。
王纯一是鞍山地区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台安籍党员,是台安县十四家子人。1925年7月毕业于奉天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年由苏忠元、韩乐然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2月,又经吴丽石、高洪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他同苏忠元曾被派到绥芬河光华学校以教员身份为掩护,组织国境秘密机关,曾输送王光禄等同志去苏联学习。1927年5月党组织派他回台安县发展组织。公开身份到台安县的黄沙坨小学任校长。实际负责这里地下党的工作。王纯一到台安后,立即着手准备党组织的建设工作。不久,李焕章被调走,上级党组织又派孙广英到台安师范中学工作。
当时,党不公开,所以也称为地下党,代号“CP”。为了便于工作,党支部设在黄沙坨小说,在县城的师范中学设党小组,通讯联络由县城中转。
党支部积极开展党的工作。他们先是通过介绍进步书刊等读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高年级学生中组织读书会,使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如《新青年》、《国耻小史》、《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铁蹄下的中国》等等,以启发青年学生的革命思想。1927年科,王纯一在黄沙坨小学校内开设了“贫儿班”,吸收一些贫困农民的子女入校学习。同时,还举办了“一民夜校”,招收不识字的青年农民在晚上学习文化,除教授简易语文、数学外,还给他们讲解浅易的政治课,以启发他们的政治觉悟。继而,他们还逐步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及“读书会”、“文学研究会”等作为党的外国组织。
上述工作的逐开展,使发展新党员,扩大党组织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孙广英、黄吟秋在县城培养了刘惠普、吕兴周为中共党员。王线一在黄沙坨小学校,先培养了进步教师李述申加入中国共产党员,以后又发展女教师金秉坤和王润身二人为中共党员。在学生中还培养了戴成库、徐士聊、高贤椿等人,介绍他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冬季,中共党员已发展到10多人。
反对日本“临江设领”斗争,是台安党支部成立后,领导台安广大爱国青年进行的第一次较为重大的爱国斗争。1927年秋,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实现其“满蒙计划”,加紧侵略步伐,企图在临江设立领事馆。东北军阀妥协退让,激起各地爱国人士的反对。台安党支部以党员为骨干,吸收广大爱国青年学生,组成5个时事宣传队,在台安县城进行抗日宣传。口号是“坚决反对日本在临江设立领事馆!全国人民动员起来,保卫祖国主权,反对对日本妥协”。这一爱国行动,唤起了台安人民的进步觉醒,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党团积极分子。
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1928年4月间,台安党支部改组为台安特别支部,并直属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王纯一任特支部书记,黄吟秋、张希平为特支委员。特支下设黄沙坨、县城2个支部。
随着台安特别支部的成立,1929年,在台安特支领导下的台安地区各党组织又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许多共青团员在斗争中,经受了考验和锻炼,被发展为中共党员。中共台安特支建立后,为进一步宣传革命思想,扩大党的影响,先后创办了《晚霞》周刊和《先声》刊物。组建了旨在推翻日伪统治的台安“反帝大同盟”,“反帝大同盟”的活动受到了中共满州省委的高度重视,1929年至1930年王鹤寿曾两次到台安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