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档案博览 > 档案史话

虎符——中国古代军事文书

发布时间:2015-08-26 00:00|栏目: 档案史话 |浏览次数:
虎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事文书,是国君或者皇帝、主帅调遣军马的一种契约凭证。虎符盛行于战国、秦、汉,直至魏晋,往往以铜铸造,外形为虎,可以分为两半。宋末元初的史学家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认为:铸为虎形,是取其威武之意。其实,虎符只是古代契约文书的一种,专用于军事。国家遇有战事,事前国君派出军队,把左符交给带兵统帅,右符留在自己身边。有急令,国君就把留下的半符交由使者带往军中传达。左右两符相合,统帅唯有服从君命。
目前已知虎符,据《秦金石刻辞》、《历代牌符录》、《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等就有:秦甲兵虎符、秦王命虎符、阳陵虎符、新郪虎符等。另外地下虎符有出土,例1925年在山西大同县的贵人村就有北魏的八件虎符出土,这些虎符左右完整,其中有上党、博陵、辽西三种太守虎符,有离石、吐京、阳曲三种护军虎符。1955年,在内蒙古土默特旗大黑河上流的二十家子村北魏墓中发现二件虎符。1973年西安市郊山门口公社发现秦杜虎符。符长九点五、高四点四、厚零点七厘米。虎形为走状,头昂首尾端卷曲。背有槽,颈有小孔,身上有铭文四十字,大多为小篆。前面提到的新郪虎符,是战国晚年秦国颁发给新郪将领的兵符。符以青铜制,虎背错金铭文四行为:"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母(毋)会符,行殹(也)。"铭文很清楚,对将领用兵限制较严格,五十人以上就要会符,但当发现敌情,燔火传信派兵可以自行作主,这使将领在紧急情况下有一定的灵活性。
秦以后,历代一直沿用虎符,唐朝初年高祖李渊为避祖父李虎名讳,特下令改虎符为鱼符,不仅名称改,连形制也改变。但到宋代,又制过铜虎符。以形讲,唐除鱼符外,武则天当政时期还有过龟符,但虎符可以肯定为唐宋以前兵符的主要形式。
节选自《档案史话》
|关于我们|查档须知|馆址须知|温馨提示|法律顾问|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