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档案题材的邮票,1979年曾由已故著名设计家孙传哲先生设计过一套《国际档案周》,当时在邮迷中反响不错。当时的设计侧重于档案保护,画面上反映的是中央档案馆皇史宬正殿及档案金匮的外貌,档案本身则仍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历时17年后的1996年,由邮电部设计师王虎鸣设计的《中国古代档案珍藏》,在设计中注意正面表现了中国历代档案中那些经典之作的风采。结合十三大组委会的宣传口号,王虎鸣将“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作为设计的主旨。
经过征求档案界专家、学者意见,确定了4枚邮票的内容:一是“商代龟甲”,二是“汉代木牍”,三是“明代铁券”,四是“清代国书”,分别反映档案史上甲骨、简牍、金石和纸质这四种主要档案载体及其所代表的不同发展时期。其中,除了清代国书的照片是设计师去故宫拍摄的,其余三件档案材料分别保存于河南安阳、江苏连云港和青海西宁,由于地方上提供的照片效果一般,用光、清晰度和取景视角都明显不合设计要求,为了弥补原始资料的不足,也出于艺术上探索创新的初衷,王虎鸣决定采用电脑设计的手段完成这套作品,手绘需要几个月时间的4张图稿只用一周时间便完成了。《中国古代档案珍藏》将邮票置于历史与现实、推陈与出新坐标之中,无论在文化内涵上还是艺术手法上,体现了作者对自身突破过程中不甘平庸的创新追求,也为中国档案界增添了一道斑斓多彩的风景。
(杨红摘自《中国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