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政务公开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信息公开
重点工作
网络安全
公众服务
馆藏介绍
全宗介绍
馆藏精品
热点聚焦
档案利用
查询须知
民生档案共享平台
档案资料查询平台
政府公开信息查询
利用实例
业务专栏
政策文件
业务指导
信息化建设
下载专区
品读鞍山
名胜古迹
史话传说
物产特色
钢城之最
历史上的今天
档案博览
档案史话
档海拾贝
网上展厅
视听点播
视频在线
音频在线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品读鞍山
>
编研成果
品读鞍山
名胜古迹
史话传说
物产特色
钢城之最
历史上的今天
钢铁摇篮——鞍钢
发布时间:2015-07-13 00:00
|
栏目:
编研成果
|
浏览次数:
当年昭和制钢所指挥中心——大白楼 鞍钢最后一座老高炉6高炉拆除前图片
鞍钢高炉全景图
鞍钢始建于1916年,前身是满铁建立的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所。1948年,鞍山钢铁公司成立。
今天的鞍山市区,原为长甸铺、陶官屯、立山庄、沙河铺等屯、堡所在地。1917年,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总裁中村决定将"鞍山"冠于制铁所之上,并于当年的4月20日将"鞍山驿"移到现在的鞍山站,将原"鞍山驿"改为"千山驿"。1918年5月15日,正式宣布成立"鞍山制铁所"。此时的制铁所工程已接近尾声,同时产生了鞍山市街(区)规划,它是在东北主要都市中唯一由日本人建设起来的市街。实际"鞍山驿"建于明朝,距市区5公里,日本人遂将"鞍山驿"改为"千山驿"。解放后,一些游千山的游客,误以为去千山站就是千山,便到千山火车站下车。为方便游客,后改为"旧堡"。鞍山制铁所初建于立山,开始叫立山工厂,直到1926年,鞍山制铁所才进入一号、二号两座高炉同时生产时期。1933年6月,昭和制钢所正式成立。
1948年,鞍山钢铁公司成立。翌年7月9日,在战争后的一片废墟上开工,迅速恢复了生产,并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奋斗,鞍钢工人建立起了一个新的鞍钢。鞍钢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今天,重组后的鞍钢集团公司已形成跨区域、多基地、国际化的发展格局,成为国内布局完善、最具资源优势的钢铁企业。在东北地区,形成了鞍山本部、鲅鱼圈新区、朝阳新区三大基地;在西南地区,拥有攀枝花、成都、江油、西昌、重庆生产基地;在华北地区,天津天铁冷轧项目已建成投产;在东南地区,福建莆田项目亦建成投产。以汽车板、家电板、集装箱板、船板、重轨、石油管、管线钢、容器板、冷轧硅钢、矿山机械、矿山机电、矿山设备、矿井仪器、煤矿仪器等为主导产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能够生产16大类钢材品种,120个产品细类,600个钢牌号,42000个规格的钢材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鞍钢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名符其实的"钢铁摇篮"。
作为钢铁生产的基地,最基本的原料是矿石。没有矿石就冶炼不出铁,没有铁就没有钢和钢材。有人说,鞍钢是一块宝地,因为这里在很久很久以前就炼出过铁。
传说,距鞍钢南10公里处,有二座山对峙,东边这座山光秃秃,黑黝黝,没有花草树木,像一匹披着黑缎子的宝马烈驹;西边这座山形如卸下的一个马鞍子,故名"东、西鞍山"。这两座山犹如一座门户,在历史上是东北南部的重要交通要塞。大门里边在东鞍山脚下,有一个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古城堡——鞍山驿站。一股清清的泉水,潺潺的由东向西流着。沙皇俄国修筑的中东铁路,横跨小河,直穿两山中间。
很早以前,不知是何年何月,也不知是哪朝哪代,来了一个南蛮子,说话"乌呀!乌呀"的。成天在这山上转来转去。人们问他:"找什么?"他说:" 找黑色的金子。"问他:"找没找到?"他说:"找到了。"问他:"黑色的金子是什么样,可不可以给人们看一看?"他说"在这山里头埋着呢。"问他:"怎么才能取出来这黑色的金子?"他说:"要等到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乌金就会自己出来。"人们记住了南蛮子的话,等到4个甲子那天,人们聚集在山下看动静,快到甲子时奇迹终于出现了,只见山顶尖上放射着金光,把黑夜照得通亮,把草房照得金碧辉煌。这金光越照越亮,甲子时一到,只听轰隆一声,从金光最亮处,窜出一匹鞍鞫鲜明,通身似火的红马宝驹,四蹄在空中奔腾。"乌金出来啦!"人们喊着,敲着锣打着鼓,扛抗镐拿锹,一起跑到宝马窜出的地方往下挖。人们刨呀、挖呀,挖了三天三夜,真的看到了无数的黑宝石,人们把黑宝石运下山来,又用炭火炼了7天7夜,真的炼出了铁。窜出来的那匹马,在空中奔腾了一会儿,看见人们去挖宝,便在对面的山上站了下来,瞧着人们挖宝石炼铁,慢慢变成了这座形似马鞍子的山,人们叫它西鞍山,窜出宝马的山,叫东鞍山。
鞍山地区铁矿资源丰富,在古代就被勤劳智慧的人民所开发和利用。
战国时期,在鞍山及辽东郡治襄平(今辽阳市)的战国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大批铸铁刀币和锄、镰、锛、锸、铲等农具,以及铁锅、铁镟等其他铁器。它表明当时辽东地区的冶铁技术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秦汉时期,鞍山冶铁业实行官营。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全国设立了49个铁官,下设手工铁场。当时鞍山仍属辽东郡,郡治设有专门管理冶铁业的铁官,鞍山一带设有官办铁场——"百户所"。1974年,在鞍山东北的牌路沟,鞍钢地质勘探公司勘探队和当地公社采矿队共同发现汉代铁矿遗址。牌路沟古矿洞在鞍山市东北辽阳县河兰镇亮甲村后100米高的漫山坡上,太平沟古矿洞在亮甲村西北方向2.5公里处。在汉代铁矿遗址古洞(坑)中遗留的矿石均属熔点低、较易冶炼的褐铁矿,含铁量在40%左右。还在坑内发现铁器、木炭和成堆的烧石。它说明,秦汉时期,鞍山地区的采矿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生铁冶炼及铸造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鞍山一带仍属辽东郡。根据1928年在鞍山地区发掘出的高冢式高丽墓葬文物,以及在当时的采矿遗址中发现的冶铁矿渣和高丽式铁镟,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的鞍山地区冶铁业继续有所发展。
唐和两宋时期,唐收复辽东后,虽连年征战而鞍山地区的冶铁业仍然不衰。两宋时期东北处于辽、金统治之下,在辽代,鞍山地区属东平县,其冶铁事业相当兴盛。《辽史》卷六十《食货志》载:"坑冶,则自太祖始并室韦,其他产铜、铁、金、银、其人善作铜、铁器。又有曷术部者多铁,……东平县本汉襄平县故地,产铁矿,置采炼者300户,随赋供纳。"据考证,"室韦"乃山名,即今鞍山东面的千山。"曷术部"是被辽强行迁至鞍山、首山一带的女真等族的冶铁官工奴隶,亦称"曷术馆"。也就是说,在辽代,鞍山附近已有大批官工奴隶从事冶铁业,并以实物缴纳赋税。一个县即有采冶者300户,足见其规模之大。
元代,因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对外进行掠夺战争,并开始使用铁炮,故元代对冶铁业非常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管理冶铁业的专门机构。据《元史•仁宗本纪》载:"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五月庚午,置辽阳金银铁冶提举司,秩从五品。"同年十月,又专门设置了管理冶铁业的铁冶提举司,进一步推进了鞍山一带治铁业的发展。
明代,辽东的冶铁业先盛后衰。据《明•一统志》载:"山有铁场,各处都出铁。"及至明中叶,鞍山一带冶铁业开始衰落。《皇明经世文编》载:"我朝坑冶之利,比前代不及十之一二"。这主要是由于明王朝采取禁矿政策所致。
清代,由于清王朝愚昧腐败,视开矿为"末业",怕矿工中"潜藏匪类,滋生事端",并以奉天是清入关前"龙兴"发迹之地,"迫近陵寝",怕开矿"泄地气"、"走风水",严禁采矿冶铁。甲午之战,中国败于日本,清王朝迫于军械大量用铁,不得不放宽禁律,招商开矿。但据《奉天通志》载,由于"各矿区多在群山之间,交通不便,转运维艰,故矿商仅用土法开采,出产量甚少"。
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鞍山地区的冶铁业时盛时衰,先盛后衰。封建社会专制落后统治,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鞍山地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是在日本入侵中国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后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日本夺取了原由俄国控制的长春至大连之间的南满铁路和旅大租借地。
1906年,日本为加强对东北的政治和经济侵略,于大连设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作为在经济上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大本营。
1909年8月,满铁派人对鞍山地区进行非法的秘密探矿,先后调查了铁石山、西鞍山、东鞍山、大孤山、樱桃园、关门山、小岭子、弓长岭等10余座铁矿山,并发现了大石桥菱镁矿、烟台粘土矿等资源,发现鞍山地区是开矿建厂冶炼钢铁的宝地。于是,满铁总裁中村雄次郎提出了掠夺鞍山地区钢铁资源的计划,由大汉奸于冲汉和日本人镰田弥助出面,组建中日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
1916年7月22日,中日合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总局在奉天(今沈阳)成立,资本14万日元,名义上中日投资各半,实则由满铁全额出资。在千山(原旧堡)设采矿总局,两年后,总局迁至鞍山。1917年3月,获得了大孤山、樱桃园、鞍山山地(含东鞍山、西鞍山)、王家堡子、对面山、关门山、小岭子、铁石山等八个矿区的开采权。总面积达14578亩。1921年8月,又获得了白家堡子、一担山、新关门山等三个矿区(面积7259亩)的开采权。1926年~1933 年,采量为480万吨。振兴公司经营到1940年12月7日宣布解散,并入昭和制钢所。
1916年,满铁在兴办振兴铁矿无限公司的同时,开始鞍山制铁所的建厂筹备工作。1917年初开始动工,4月3日,举行"地镇祭"(开工典礼)。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铁所"正式成立,八田郁太郎任鞍山制铁所所长,建厂工程大部分在年底完成。1919年3月,炼焦厂开始生产焦炭。4月29日,1号高炉点火,标志鞍山制铁所正式投产。
1933年4月,日本政府在军部支持下,将原定在朝鲜兴建的昭和制钢所改迁至鞍山,由满铁全额出资,在鞍山制铁所已有基础上,兴建制钢厂、轧材厂,成为钢铁联合企业。株式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为日本法人,属满铁的子会社,社长为伍堂卓雄。昭和制钢所成立前与满铁签订了继续雇用原鞍山制铁所全部工作人员的协议,从而兼并了鞍山制铁所。1936年6月4日,振兴公司将大孤山等11个矿区的矿业权租给昭和制铁所直接从事开采。1937年7月1日,昭和制钢所接管了振兴公司的产权债务。1940年12月7日,昭和制钢所办完了矿转让手续,彻底兼并了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形成了采矿、选矿、炼铁、轧钢的连续生产作业系统。
随着日本军备规模的扩大,鞍钢的生产规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1941年,已经具备年产生铁250万吨、钢锭130万吨、钢材75万吨的能力,其钢铁生产能力占日本控制的总生产能力的28.4%,规模仅次于九州的八幡制铁所(今天的新日铁)。当时满洲国另外一个钢铁生产企业——本溪湖煤钢会社(隶属于日本大仓财阀),规模仅相当于昭和制钢所的三分之一。
到1943年,昭和制钢所的生产能力达到最高,当年生产铁130万吨、钢84.3万吨、钢材49.5万吨。据《鞍山志•鞍钢卷》记载:"1935年~1945年,昭和制钢所及满洲制铁会社鞍山工厂累计生产生铁905.6万吨、钢547.4万吨、钢材327.8万吨。"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8月26日,苏军到达鞍山。从1945年9月下旬~11月上旬,仅40余天时间里,鞍钢的机械设备就被拆卸运走三分之二,连同其他一些被运走的物资共达7万余吨,其中,以各种关键性设备的损失、破坏最为严重。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鞍山和鞍钢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1948年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沈阳,东北全境宣告解放。1948年12月26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成立鞍山钢铁公司,同时宣布撤销鞍山钢铁厂。
1949年4月,鞍钢在邵象华等专家努力下恢复生产。7月9日,鞍山钢铁公司举行开工典礼。鞍钢成立后组建了机构,设4处、9部、29个厂矿。公司职工10512人,其中,职员486人,技术人员418人,工人 9608人。为了尽快恢复生产,鞍钢从沈阳、丹东等地接回保护下来的14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量才任用。成立了专家组,起草修复鞍钢计划方案,并做好遗留下的日本技术人员的工作,发挥这些人的技术特长,使鞍钢生产能力到1949年底达到产矿石51万吨,生铁及钢分别为20万吨,钢坯50万吨,钢材30万吨。
到1952年,残存在鞍钢的设备全部恢复生产。炼钢、炼铁、焦炉、矿山、平炉、高炉、选矿及其他厂矿都已生产。这时期国家总投资达2.32亿元,总人数为6.7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29人。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扩大鞍钢生产规模,建设大型国有联合生产企业,在原生产规模基础上完成48项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扩建。"一五"期间,完成37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轧钢、无缝钢管、炼铁高炉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鞍钢全面得到改造和扩建,生产能力超过原计划指标。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291.07万吨,钢材192.39万吨。国家投资17.59亿元,上缴利润 22.4亿元。作为新中国最早开工生产的钢铁企业,鞍钢浇注了新中国的第一炉铁水、第一炉钢水,创造出钢铁工业的多个"第一",由此被誉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中国的"钢都"。
鞍钢全面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船用钢通过九国船级社认证,石油管通过API认证,建筑材料通过英国劳氏公司CE标志认证书,钢铁主体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SH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钢材产品按国际先进水平标准组织生产有了可靠保证。
在恢复生产和建设发展中,鞍钢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先后涌现出以老英雄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模范人物,产生了著名的"鞍钢宪法",形成了鞍钢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其中,最本质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创新、求实、拼争、奉献"的鞍钢精神,是鞍钢企业文化历经几十年的传承和积淀形成的核心内容,得到了职工的广泛认同,成为鞍钢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财富。
新中国成立前后,正是鞍钢恢复生产的关键时期,为了调动广大工人阶级的积极性,中共鞍山市委在全市先后开展了增产节约、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运动和竞赛运动,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孟泰、王崇伦、雷锋等英雄模范,他们是那个时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典范,曾享誉中国。
孟泰,原名孟瑞祥,曾用名孟宪钢,1898年出生于河北丰润县,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在恢复和发展鞍钢生产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辽沈战役胜利后,孟泰跟随解放军从通化铁厂回到曾经工作过的鞍山钢铁厂。望着千疮百孔、七扭八歪的高炉群,孟泰心痛不已,他冒着严寒,刨冻雪抠备件,迎着臭气,扒废铁堆找原材料,把埋在地下和废铁堆里的各类器材一件件收集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全厂工人都行动起来,短短数月,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捡回上万个零备件,这就是后来闻名中国的"孟泰仓库"。到1949年6月7日鞍钢炼出第一炉铁水,炼铁厂修复的三座高炉用的材料,没花国家一分钱。孟泰成为鞍钢人的旗帜,他的名字传遍中国。他曾八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先后被评为一等功臣、特等功臣、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生产者、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当选为中国工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
孟泰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鞍山解放后第一批发展的产业工人党员之一。他勇于攻克技术难关。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供应大型轧辊,致使鞍钢面临停产威协的情况下,他组织500余名技协积极分子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10余项技术难题,终于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誉为"为鞍钢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的人"。他自行设计制造成功的双层循环给水冷却热风炉燃烧筒提高寿命100倍。在文革中,面对遭受严重破坏的鞍钢生产,他顶着各种压力,使鞍钢的生产秩序免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在他担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的八年中,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1967年9月,积劳成疾的孟泰在北京病逝。
王崇伦,1927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历任车间副主任、鞍钢双革办公室副主任、鞍钢工会筹备组主任等职。
他好学钻研,对技术革新有特殊兴趣。1951年~1953年,他先后改进八种工具,提高工效5倍~10倍。1953年,他创造了"万能工具胎",提高工效六七倍。这一年他完成了4年1个月又17天的工作量。此后,他又多次进行技术革新、改造,为鞍钢生产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革新精神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国工业战线曾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热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工业战线的技术创新开了先河。
《东北日报》曾发表题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的长篇通讯,详细报道了王崇伦的事迹。后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先后发表社论,提倡学习王崇伦的工作精神。王崇伦的事迹还被编入小学生语文课本,"万能工具胎"的图片被印成邮票。
他的事迹鼓舞着鞍钢几代人,他先后十四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毛泽东主席曾称赞王崇伦是"青年的榜样"。王崇伦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中央委员。
鞍钢,作为中国钢铁工业的脊梁,因曾有雷锋这样一名优秀的工人而增色。雷锋生前在鞍钢化工总厂工作近一年(1958年~1959年秋)的时间,虽然时间短暂,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并没有因他的离去而消失。他伟大的精神依然留在鞍钢,依然是朴实工人们弘扬的主旋律。
雷锋,1940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8年11月~1959年12月,在鞍钢化工总厂当推土机手。1962年8月15日,在执行公务中,不幸被汽车撞倒的木杆砸中头部,经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2岁。
雷锋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技术,在鞍钢工作的1年零40余天的时间里,先后三次被评为厂先进工作者,五次被评为红旗手,十八次被评为标兵,三次被评为节约能手,并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63年2月18日,中共鞍山市委发出《关于广泛开展宣传和学习雷锋同志模范事迹的通知》,号召全市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都要学习雷锋,向雷锋那样工作、学习、生活和战斗"。从此,学习雷锋活动在鞍山,特别是在青年中广泛开展起来。
同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后,鞍山宣传和学习雷锋事迹的活动迅速形成热潮,并发展成为持续不断的全民性活动。
在《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评选》的颁奖词里有这样一段评价:"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段颁奖词的赠与者就是鞍山的雷锋传人——郭明义。
郭明义,1958年12月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1977年参军,1980年入党,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现任鞍山钢铁集团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先后任矿用大型生产汽车驾驶员、车间团支部书记、矿党委宣传部干事、车间统计员兼人事员、英文翻译等。1996年,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余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余倍。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余名特困学生。
他先后获得部队"学雷锋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创业的史册镌刻下鞍钢建设者的荣光,留存下鞍钢建设者的骄傲。他们在平凡的岗位无私奉献,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典型事迹,已成为鞍钢崛起的启示录,成为鼓舞和激励鞍钢职工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源动力。
20世纪50年代后期,新中国广大基层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对社会上盛行的长官意志,一言堂,不尊重科学,浮夸蛮干等官僚主义行为产生反感,尤其对苏联式"一长制"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于是,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出现了一场革命,诞生了一个中国式的企业管理理论。
1960年3月11日,根据中国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会议的通知和中共辽宁省委的指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共鞍山市委通过中共辽宁省委向中共中央递交了《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
3月22日,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央为该报告做了近700字批示,将这份报告批转全国。毛泽东主席肯定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技术人员、工人相结合),并宣称"《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从此《鞍钢宪法》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重要模式。
《鞍钢宪法》是工人民主管理探索实践的成功经验总结。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鞍钢宪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业企业的指导方针。它对于调整企业内部的各类人员的相互关系,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大作用。许多企业因此获益。中国石油工业的突飞猛进、中国核工业的诞生、中国航天工业的从无到有……无不体现着《鞍钢宪法》的精神实质。
"创新、求实、拼争、奉献"是鞍钢精神的浓缩。
创新,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超越和突破,不断推进企业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求实,就是求真务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干实事,重实效,讲诚信;拼争,就是拼搏进取,勇争第一,追求工作和事业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奉献,就是通过创造一流的经营成果,报效国家,壮大企业,造福社会,回报投资者,实现国家、企业、社会、个人四者利益的和谐统一。
鞍钢还凝炼了自己的企业核心价值观:钢铁强国,造福社会,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钢铁强国是中华民族百年强国梦的体现,秉承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远大志向和鞍钢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也是鞍钢作为"共和国钢铁长子"的永恒追求。钢铁的脊梁永远承载着强国的重担。鞍钢人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己任,把自身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钢铁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立志在实现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鞍钢还打造了自己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严格标准,严格执行。
鞍钢作为劳动、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坚持严格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统一。树立现代管理思想,注重人的因素,把激发、调动和保护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潜力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有效的管理,引领全体员工创造卓越工作绩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同时,从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坚持依法治厂,从严管理,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规章制度,维护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为企业生产运营和职工人身安全提供稳定可靠的环境。
鞍钢还制定了"最大的价值是生命,最高的责任是安全,制度是安全的保障,执行是安全的关键"的安全理念。
鞍钢秉承"世界上最宝贵的莫过于人的生命"、"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是人类社会大生产规律的总结,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员工生命安全的科学保障,必须百分之百地贯彻执行。一时的疏忽,会酿成终身的悔恨"的安全规范。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把安全视为第一位的大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关爱生命,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是鞍钢企业生存的永恒主题。
鞍钢,是鞍山人的骄傲,是中国钢铁工业的不朽丰碑,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坚强脊梁。作为中央企业,鞍钢承担着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鞍山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价值。
上一篇:鞍山的由来(三)
下一篇:西平林场(一)
|
关于我们
|
查档须知
|
馆址须知
|
温馨提示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
|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
金航网络
扫一扫
关注于我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