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品读鞍山 > 编研成果

鞍山城郊遗址(一)

发布时间:2015-10-08 00:00|栏目: 编研成果 |浏览次数:
许多人一直认为,被誉为中国"钢都"的鞍山只是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发达,历史文化匮乏,文化土层瘠薄,缺乏文化底气。而实际上鞍山不仅历史悠久,历史文化也很悠久。鞍山地区处于辽东半岛中南部,西南有浩瀚的大海,东部有崇山峻岭,中部为宽阔平原,水上和陆地交通发达,具有很优越的地理位置,并非是个封闭地区。从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史看,凡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的地方,文化都是发达的。鞍山地区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也因此源远流长。
鞍山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社会阶段,先人们创造了从远古石器到汉墓、明城的灿烂的古代文化。从海城小孤山人类生活遗存年代算起,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秦汉之际,鞍山境域已纳入中华版图,一直受辽东郡襄平县等县的管辖,其后的两千余年中,历经唐、宋、辽、金、元、明、清诸代,或属于郡辖,或属于国辖(西晋时曾设辽东国),或属于道辖、路辖、卫辖、府辖、洲辖,以至于省辖、县辖、其建置累代相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鞍山市的行政建置几经变化,先后为东北行政大区、中央人民政府和辽宁省直辖市。
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鞍山地区经过了历史的锤炼,文化的熏染,一代又一代人创造了历史文明,一辈又一辈人留下古代痕迹,有古人类文化,有巨石文明,有古城遗址,有矿藏古洞……鞍山的遗址古迹很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先秦时期、汉晋时期、隋唐时期、两宋辽金元时期、明清时期等不同阶段,其中,比较著名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如旧石器时代的海城小孤山仙人洞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马驿屯沙场遗址、岫岩北沟遗址等等。除了古人类文化,鞍山还拥有十分罕见的巨石文化——青铜器时代的海城析木石棚。而鞍山城郊地区的古迹遗址大多是从先秦时代开始的,这些文化文明经过历史的演变、时代的推移、在现今鞍山城郊地区依然可见。
远在先秦时代,鞍山境域已纳入中华版图,鞍山古代文明就闪耀着濯濯光辉,其中战国时代的羊草庄遗址和沙河遗址最为著名。
羊草庄遗址是战国时期遗址,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1953年春,鞍山文物管理部门发现羊草庄古代遗址,经请示国家文化部批准后,在东北区文化局及各市、地博物馆的协助下,组成了鞍山考古工作队,对遗址及其相邻的沙河东地汉墓群进行了认真的科学发掘和清理,其中,在厚达1米多的战国遗址堆积层里,发现战国时期窖藏,出土燕国刀币150余公斤,4000余枚。其中,有折背、弧背、直背3种,多为燕明刀,即刀币上铸有钟鼎文"明"字,亦有小型直背赵国刀币。这些刀币装在一个大型陶罐内,陶罐器形为直口、圆肩、环底、饰以细绳纹。陶质坚硬,呈灰褐色。陶罐出土于遗址南部1米深左右的地下。1979年,在同一遗址的西部一户村民院内,又发现了一个同样的陶罐,内装100余公斤的战国货币。
随着这些货币出土的还有大量陶器、铁器、磨光石斧及红烧土、灰坑等各类文化遗物遗迹。陶器均为残片,未见完整器物,可复原器形有陶罐、陶瓮、陶盆、陶豆等。以刻划、弦纹为主。其中,铁器最多,有锄、铲、镰及铁锅等铁制农具和生活实用器。铁锅体形硕大、口径为60厘米,折肩深腹,敛口内收,圆底,六扇形锅耳分铸折肩上,腹深约45厘米,重100余公斤。铁制兵器仅发现了铁刀和铁镞。
羊草庄战国遗址内涵丰富,据专家分析,从出土的刀币和铁器上看,其上限应为战国,而下限则延至两汉以后。地面上散落的布纹、绳纹砖瓦应是两汉之物,而六耳铁锅则为晚些时期的高句丽遗物。
由此可见,鞍山先秦时期尤其是战国时代就已经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了。汉晋时期鞍山城郊地区出现了像大营盘遗址、新昌县遗址等古代文明古迹。
大营盘遗址位于原鞍山市旧堡区沙河乡东大营盘村西北,南距沙河约0.5公里,高出地表1米,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在土层厚1米处有遗物绳纹砖、布纹瓦、陶器,有瓮、罐、盆、瓶、壶等,还有辽白瓷片、黑釉片、铁花白瓷片等。
而新昌县遗址的发现则更为重大而闻名了。新昌县是汉代鞍山地区四县之一。《汉代地理志》(卷二十八)记载为"辽东郡有辽队、新昌、无虑、安市等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为"新昌县,汉置,晋废,后魏复置,金为镇一。"但由于历史久远,地表遗迹很难寻找。新昌县遗址到底在哪里,一直是鞍山文物工作部门的困惑。直到1984年,辽宁省开展历史文化遗存普查工作,鞍山市博物馆与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鞍山市郊发现了该遗址线索,经过对该遗址的初步勘探、复查和专家研究论证,认为该遗址为汉代新昌县遗址。
遗址位于鞍山市千山区的杨柳河北岸,东西宽约250米,南北长约300米。发现的最厚文化层达2.5米,可辨认的遗迹有建筑址4个,灰坑3个,居住面2个,窖藏1个。文化层所含遗物,多为灰色陶器残片、绳纹砖、布纹板瓦、筒瓦、瓦头,以及半两、五珠钱等。从残存的陶片观察,有瓮、罐、盆、盘、瓶、壶、豆、鼎等。
遗址周围发现广泛的文化带,东至东鞍山矿,南至杨柳河,西至马驿屯,北至陶官屯,其范围约2.5平方公里,发现很多绳纹砖、瓦、陶器残片。在遗址周围还发现很多汉墓群,如遗址东有解家堡、唐家房;西有马驿屯、杨柳河两岸;南有鞍山城、活龙寨、汤岗子;北有四方台、陶官屯、宁远屯等汉墓。从遗址调查和所获实物资料上可以看出,该遗址范围较大,文化层堆积很厚,出土标本丰富,且皆为两汉之遗物,这些都充分说明,此遗址是一繁华县城。
新昌县可谓小矣,小得让人踏破铁鞋也寻不到她的身影;新昌县又可谓大矣,大到堪称辽东郡的要隘重镇。新昌县在汉代堪称辽南孔道,既是辽东郡襄平(今辽阳)沟通辽队(今海城西四方台)、安市(今海城营城子)和平郭(今盖县和熊岳)几县的重要纽带,也是镇守襄平的门户。辽东将领、鲜卑慕容家族与高句丽政权在此均有战事记载。金代文人刘廷玑露宿新昌县时触景生情,以"民穷瓦屋少,县小石城坚"的写实手法,真实地描绘出新昌县为固若金汤的军旅要隘之缩影。
|关于我们|查档须知|馆址须知|温馨提示|法律顾问|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