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品读鞍山 > 名胜古迹

玉佛苑

发布时间:2015-07-13 00:00|栏目: 名胜古迹 |浏览次数:

玉佛苑
玉佛苑位于鞍山市市区东部,占地10万平方米,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背倚风光秀丽的东山风景区,由玉佛阁、玉带桥、三洞式山门、荷花池、花果岛等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建筑组成,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三块御路雕有九条龙,含有"九龙捧圣"之意。
1996年9月3日,玉佛苑这一气势恢宏的建筑群连同人们翘首以待的世界最大玉佛,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以其现代中蕴含古朴、别致中显现凝重的建筑风格,集玉文化与佛文化于一身的丰富文化底蕴,傲然展现于世人面前,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展示出绝世的风采。2000年9月19日,世界最大玉佛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大典。2001年1月,玉佛苑晋升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2002年8月18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大和尚膺任玉佛寺首任方丈。2002年12月12日,玉佛荣膺吉尼斯世界之最。
玉佛苑主体建筑玉佛阁,高33米,有佛教三十三重天之意。阁宽66米,进深58米,运用双层重檐歇山式结构,檐上有檐,盖红色琉璃瓦,显得层次分明、雄浑壮观。
大型藻井上刻有24K贴金的九龙护宝珠图,共用去黄金120两,在华灯映照下,金碧辉煌。玉佛阁的装饰布局充满宗教文化浓郁的氛围。藻井四角高悬着四盏莲花宝灯,上面镶嵌着上万颗水晶宝珠,三朵莲花层次分明,渲染着庄严而又高雅的境界。
坐落在玉佛阁内的玉佛是由高7.95米、宽6.88米、厚4.1米、重达260.76吨的"玉石王"雕刻而成,正面为释迦牟尼佛,背面为渡海观世音菩萨。
将沉睡32年的玉石王历时八天八夜、行程172公里请出深山,并由40名玉雕师历时17个月精雕细琢成举世仰慕的玉佛,其本身就是一项壮举。而以自然之体——玉,在雕琢过程中所出现的"佛面天成"、"宏大悟真"、"龙凤飞舞"、"普陀圣境"等诸多奇迹,都出自于玉文化和佛文化的渊源交融。在这尊神奇的玉佛上,细心的人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发现许多神奇、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唐僧与白龙马"、"济公和尚"、"齐天大圣"、"鳌鱼摆尾"……,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玉佛苑自建成以来,每年接待旅游者达80余万人次。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曾先后前来视察,对玉佛的巧夺天工赞叹不已。香港永惺法师、却西活佛、德修禅师、泰国王姐、孙中山之女等知名人士亦慕名前来朝拜、观光。
这块宝玉出自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它是中国玉石和玉雕工艺的主要生产基地,素有"玉石之乡"之称,其玉石年产量占中国玉石年产量的半数以上。岫岩境内山峦叠嶂,河川纵横,形成了"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古老神秘地域。大自然赋予岫岩以巍峨的群山,又赋予群山中丰富的宝藏。
玉石是中低温热岩浆液高溶变质的矿体。在远古中生代时期,岫岩地层褶皱升起,海水退却,随地壳运动,岩浆侵入,在巨厚的富镁碳酸盐岩质的白云石质岩层中,含硅的热岩浆沿沟造裂缝和层理上升,在300℃~500℃的中低温条件下,变质而生,形成蛇纹质的玉石,人们称之为岫玉。它晶莹纯净,质地细腻,颜色多样,独具特色,国际上称之为"新山玉"。
玉佛苑由鞍山市人民政府和香港新里程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兴建,总投资7000余万元,于1994年5月28日破土动工, 1996年9月3日竣工,共用时27个月,建成了这座集古典建筑风格、玉文化、佛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建筑。1997年8月,鞍山市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出资1.1亿收购,使之成为其全资子公司。后进行了一期工程的修复完善和二期工程的规划,投资近亿元。2002年,玉佛苑划归鞍山市人民政府管辖,并将玉佛苑、二一九公园、东山风景区合为一体,成立了玉佛山管理局,使玉佛苑成为山、水、寺庙、园林相结合的风景旅游区。它犹如一道绿色的屏障,将市区与城郊分隔,现景区管辖面积8.6平方公里,规划面积是17.42平方公里。1997年9月,玉佛苑被评为辽宁省五十佳景点。
说到玉佛苑,不得不提到两种文化——玉文化和佛文化。玉文化是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化。玉在华夏文化中是真、善、美的使者,玉石不仅是人们对美石的定义,而且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含义。玉之珍贵融合质、色、形、工、稀等诸多因素。佛教传承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是智慧的体现,又是真善美的化身。玉佛苑将这两种中华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奇迹。
玉佛苑以玉佛阁为主体,由三洞式山门、玉带桥、荷花池、花果岛、厢房、长廊、庭院等组成,整个建筑群在青山环绕之中,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高低三级,布局合理,对面是碧水涟漪的劳动湖。建筑群中风格迥然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殿堂楼阁,与蓝天碧水,湖光山色,辉映相交,宛如一幅水墨图卷。可谓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玉带桥,是一座复式仿古混凝土建筑的三孔桥。下面有一条弯弯的小溪,潺潺流水,依山而下,犹如玉带飞跨小溪之上,因而得名。此桥体长为33米,宽9米,高10米。
玉佛苑广场是以方砖铺就,点缀着草坪花栏。南北两侧矗立着 2001年4月建筑的钟、鼓二楼,非常壮观。它们均为仿古建筑,各高15米,八个角,并有八根红漆立柱。两楼墙上四面有24组双面汉白玉雕花栏板,24个栏板柱头上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楼脊飞檐上雕有各种走兽,活灵活现。廊檐上的彩绘和一部分图案都是用金箔制成的。钟楼和鼓楼共绘有1200余条金龙,用金箔2500张,重1000余克。
钟楼里有一重5吨的大钟,直径2米,高3米,青铜铸造,由大连大青铜制品铸造厂制作。钟上雕有青龙图案,它凝结着该厂工人的智慧和汗水,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明天的企盼和希望。
鼓楼里有一重达500余公斤的大鼓,直径2.8米,厚2米,鼓架的四角雕着四条大龙,金光闪闪。说起这个大鼓可真是来之不易。一般大鼓的鼓面都是用一张整牛皮做的,可这么大的鼓,到哪里去找这么大的牛皮呢?玉佛苑的建设者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派出多路人马,到中国各地寻找大牛。他们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行程数万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浙江省找了两头符合要求的大牛。制鼓的过程要求是严格的,浙江省临海县某工厂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工人师傅们为了做好大鼓,放弃了休息时间,精心制作,一丝不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如此大的鼓和如此辉煌的鼓楼在中国也不多见,这个大鼓被称之为"东北鼓王"。 鞍山人每年都喜欢在大年初一来敲钟、击鼓,祈祷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万事顺利。据佛经讲:"钟声响、烦恼清、智慧长、菩堤生"。
玉佛苑的三洞式山门,是按佛教传统的建筑风格而建。中间为空门,左右两侧分别为无作门和无相门,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许愿门和还愿门。山门由长122米,宽15米,高10米的红色城墙和8.9米高的楼阁组成,型似北京天安门城楼的建筑风格。巍峨城楼,古色古香,远远望去给人一种佛教圣地庄严辉煌的气势和韵致,以及厚重的历史感。山门上的垂花门是山门建筑中的创新,它既和上面的楼阁相呼应,又可为游人挡风遮雨,很有特色。垂花门上方悬挂着九龙金匾,上刻"玉佛苑"三个大字。它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授题写的,因为匾的周围盘绕着九条金龙,所以称之为"九龙金匾"。山门前边是一对高3.3米,座落在1米高须弥座上的汉白玉大石狮,是仿北京天安门前的石狮雕刻的。它雄姿威武,日夜守卫着玉佛苑。中国古代狮子一直是封建王侯崇拜的神物,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狮子勇猛刚正,人们认为它可祛邪,于是皇家庭院、宫廷大殿、王公大臣的庭院,都用狮子镇守家园和山门。狮子在佛世界,也是很受尊崇的圣物。佛教上的传经布道叫"狮子吼",佛的宝座叫"狮子座",菩萨坐床为"狮子床",佛教中著名四大菩萨之一的文殊菩萨坐骑就是"青狮子"。在山门城墙上四面都有双面浮雕汉白玉雕花栏板,栏杆柱头上雕有形态各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汉白玉石狮。玉佛苑仅山门主楼上的汉白玉石狮就有392个。真可谓"狮的天地","狮的王国"。栏板板心图案三连珠,整体连在一起,横看如同一串宝珠。
玉佛苑内是按三级平场设计,上中下三层落差平均为1米。高层为碑林用地,中层为玉佛阁大殿场地,落差2米的地平层为庭院之地。玉佛苑四周有长达444米的围墙,两侧是对称的厢房,均为仿古式建筑,屋顶是圆山式单檐,屋面是绿色琉璃瓦,外廊各有13根红漆立柱,天花板上画有120只凌空飞翔的仙鹤,古雅迷人。在厢房与山门之间各有两条78米长的游廊,高低错落,曲折相连,两侧长廊各有两扇垂花门,中间重檐歇山式水榭,设有江南庭式园林景象和彩图,互相对称的厢房、游廊,古香古色,玲珑剔透,与高大的玉佛阁形成彩云望月之势,烘托出玉佛苑主建筑的庄严和雄伟。庭院的四周栽种了松柏和绿篱、黄泽球等植物,并种植了1300平方米黑玫草。中间刻有图案的路,叫"御路",是古代宫庭中特有的路。相传每逢皇帝上殿时,他坐在轿子里由人抬着通过这块专用巨石通道,故称"御路"。玉佛苑内共有三条御路,其它两条在玉佛阁前后,每条御路上刻有九条龙,意为"九龙捧圣"的意思。御路四周刻有蝙蝠,意为"福从四方来",象征着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平安。台阶的四周为 164组汉白玉栏板,栏板上雕有龙戏宝珠、鱼龙变化、麒麟献宝和福象如意四种图案。
由花岗岩石铺成的宽阔月台,也就是二级院落,由直径0.9米,高6.93米的六根高大的汉白玉经幢组成,底部是立体浮雕的云龙金刚座。这六根经幢和玉佛阁前后左右十二根汉白玉石柱,还有一段有趣的经历。1994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决定兴建玉佛寺,按设计要求要十八根7.2米长、1.1米见方的整块汉白玉石料,到哪里去采购这么大的料呢?玉佛寺建设工程指挥部的领导知道建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汉白玉是北京市郊的房山县产的,于是决定前往采购,找了好几个厂家,都说不能开采这么大规格的汉白玉。北京的华表虽然长度、直径大,但华表是几块汉白玉石连接起来的,要整块的,没有办法。最后,找到了房山县石窝子村汉白玉石矿厂厂长。厂长说:"难,不过你们兴建玉佛苑保护世界最大的玉佛,我们尽量努力吧!"就这样经过一年的努力,果真开采出十八根巨大的汉白玉石柱,但其中有一根不理想,要求他们再开采一根。虽然竭尽全力开采,却再也开采不出这么大的石料了。他们说:"你们玉佛苑要十八根,就出十八根,多一根也没有了,这是神料"。经幢在佛教中有驱邪降魔的说法,这六根经幢每根上雕十八条龙,共一百零八条龙,象征华夏子孙都是龙的传人,人人都是顶梁柱。在佛教中认为人生之烦恼有一百零八种,一百零八为"阳数元极"的十二倍,更有烦恼无穷之意。为了除去人生众多烦恼,故佛僧贯佛珠一百零八颗,念经一百零八遍。这六根经幢,矗立在玉佛苑内,不仅烘托了玉佛阁的磅礴气势,同时,也拉近了大殿与山门间的距离,使整个院落的建筑联成一个整体,构成了新的格局,这六根经幢也是玉佛苑的"镇苑之宝。"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圣动物,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封建帝王的象征,龙作为中华民族原始信仰和宗教的崇拜,早已蕴涵在中国文化和精神之中。龙可谓是玉佛苑的一大特色景观,玉佛苑共有9999条龙,在各个建筑物之中群龙飞舞。蟠龙玉柱上、御路上、山门浮雕上、汉白玉护栏上及彩画上,无处不见,玉佛苑不仅是"狮的天地",更是"龙的世界"!
玉佛阁大殿前有两块双龙龟玉无字碑。碑是用来记载历史用的,而玉佛苑的历史记载于《鞍山玉佛苑志》,所以,就成了无字碑。此碑高约2米,宽约0.8 米,厚约0.26米,呈淡绿色,晶莹剔透,基底护以汉白玉围栏。美玉为碑,已不多见。玉碑无字,更是鲜有。这两块双龙龟玉无字碑构成了玉佛苑又一奇特景观。碑下有一个可爱的动物,它是龙最小的儿子叫贔屃(bìxì),因为它力大无比,因此,龙王派它到人间来托功德碑。它是长寿吉祥的象征,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摸摸贔屃头,一辈子不用愁;摸摸贔屃腚,一辈子不生病;摸摸贔屃背,荣华又富贵;摸摸贔屃尾,办事不后悔。
玉佛苑的主体建筑——玉佛阁。坐落在三级平场的中层,集现代风格与古典艺术有机结合的建筑风格,既有钢筋混凝土,又有砖瓦木料。总建筑面积3646.6平方米,雄伟高大,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中国最高的古典式建筑。玉佛阁上九龙金匾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玉佛阁"三个遒劲大字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玉佛阁分三层结构,一楼为展佛大厅,厅中间端坐的便是世界最大的玉佛;二楼为内观佛台,在那里可以从不同角度观赏玉佛;三楼外是观光长廊,登临此处,可凭栏远眺鞍山市区景色。
玉佛阁大殿房脊上,有格外醒目的红漆鸱吻。宏大庄严的四个鸱吻,高2.88米,有楞有角,质地柔和,圆润结实,用力敲打就会发出"嘭嘭嘭"和谐的响声。鸱吻是由山东曲阜仿古材料制品厂研发烧制而成。四个光彩夺目的鸱吻,镶嵌在玉佛阁大殿正殿脊顶两侧,红光闪闪,给玉佛阁增添了神圣庄严的佛教玄奥韵致。
玉佛阁四周共有十二根汉白玉蟠龙柱,其它柱子上均雕有升龙、降龙组成的"二龙戏珠"图,唯正中的两根柱子上各雕有三条龙:两条大龙和一条小龙。下面一条大龙口中吐出云气,云气中有一条飞腾的小龙,上面一条大龙俯视小龙。这种雕刻艺术体现了日常生活中经常惯用的一句成语 "望子成龙"。
玉佛阁的大门上方雕的是二龙戏珠,下雕的是子母象,佛教中把著名的高僧称为"法门龙象",这里称它为"龙象雕花门"或"云龙雕花门"。大门上方有六个藏体文字,译音"吽嘛呢叭咪哞",是观音神咒中的六字真言。据说常念这六字真言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福寿双增。
进入大殿展现在面前的便是世界上最大的玉佛。用于雕刻它的便是玉石王。玉石王于1960年7月20日发现于中国岫玉之乡鞍山市满族自治县的花玉岗山上。玉石王被发现后,消息很快传到北京,得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的重视,他亲自指示对玉石王妥善保护。当时,在中国三年自然灾害、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轻工部拔款20万元,并派专人保护它。1963年,周总理派中央总社美术局和北京玉器厂的玉雕老艺人亲临岫岩对玉石王质量进行评定,认为玉石王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稀有珍品。1981年,新华社一位记者来到玉石矿,针对玉石王长期隐埋在深山中,而不能很好的开发利用,写了一篇题为《救救玉石王》的文章,发表在新华社主办的国内动态机密刊物上。1982年,轻工业部组织了一次大型考察和质量评定,确认玉石王是一块国宝。1984年,辽宁省计量研究所对玉石王进行了全面检测。这次测量,为开发利用玉石王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此,玉石王以高7.95米、宽6.88米、厚4.1米,总重量260.76吨为准。比当时号称世界最大玉石的缅甸玉大七八倍。1992年,在玉石王沉睡深山32年以后,原由丹东市管辖的岫岩满族自治县划归鞍山市。鞍山市人民政府果断决定将玉石王运到鞍山开发利用。经过半年的筹备,于1992年10月28日,天下玉石王满载着300余万鞍山人民的希望从玉乡岫岩搬迁到钢都鞍山。1992年11月5日,落户到东山风景区的山麓之下。
如此宠大、如此之重的玉体是如何运到鞍山的呢?沈阳大件货物运输公司力挫群雄,一举中标天下玉石王的搬运。他们专门改装了一台大型专用平板车,车型为13根轴线自动升降平板车,自重达90吨,承载量为390吨,车长达 22米,升降高度200毫米,光车轮就有104个之多。此外,在搬运玉石王的过程中,还动用大型牵引车6辆,军用坦克牵引车4辆,其中,有曾在海湾战争中战功显赫的"飞毛腿"导弹牵引车,以及其他各类运输车辆150余辆。翻越4座大岭,跋涉5条河流,通过了76座桥涵,排障240余处,经过8天8夜,行程172公里,终于在1992年11月5日下午2时许,运抵东山风景区。在运输过程中,参加搬运的中直企业、国家部门、省市有关单位40余个,参与运输的干部、工人、解放军、警察、新闻记者等达500余人,沿途围观的群众达60余万人,耗资340余万元。
这次玉石王的搬运,不仅成为玉文明史上的一次空前壮举,更创造了起重运输史上的奇迹!
1993年,鞍山市人民政府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和专家的意见,决定把玉石王雕刻成世界上最大的玉佛,正面雕刻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祖,背面雕刻佛国第一菩萨渡海观音。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伯先生为首组成专家组制定玉石王设计方案。
为了让天下第一玉石成为天下第一玉佛,中国著名的雕塑设计家、工艺大师云集鞍山精心设计,指导作业。负责具体雕刻的岫岩玉器厂集中了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雕刻艺人、能工巧匠120位之多。这些玉雕业的精英和骄子,各展所长,通力合作。可以说玉石王的雕刻堪称玉雕之最,它集浮雕、立体雕、透雕、内雕为一体,融素活、人物、花鸟、兽类为一身。这么庞大的玉体,七彩纷呈,设计及雕刻工艺十分复杂,但艺人们怀着对玉石王的厚爱和对玉佛的崇敬之心,昼夜工作,精雕细刻,工期之短令人称奇。不仅如此,在玉佛雕刻过程中又出现了四件令人意想不到的奇事。
一是佛面天成。玉石王是集深绿、浅绿、红、黄、蓝、白、黑为一体的七彩花玉。而现代的科学技术还不能探明玉内各部分的颜色分布情况。也就是说,雕刻师无论雕刻到什么部位,由浅到深,玉面会出现什么样颜色,都是无法预料的,只能凭经验设计,靠运气雕琢。因此,要把这块奇美的花玉雕成神形一体的玉佛,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佛的脸和头等重要部位。结果是,佛陀的脸部,正好雕刻在一块洁净无暇的墨绿色玉块上,与佛陀出世的印度人种比较黑的皮肤相吻合。从雕好的佛像可以看出哪怕只稍偏一点,释迦牟尼佛祖的脸就会雕在花色杂乱的玉面上而成为"花脸佛"。这样不仅不利于观赏,影响玉石王的珍贵价值,而且对佛教信徒而言更是对佛祖的不尊和亵渎。
二是佛面灵光四射。佛头上的金冠适逢一块黄色的玉石,辉煌无比,倍增神韵。佛身从左到右倾斜着的两道印痕又恰似佛祖所披的袈裟,袒露在外面的是佛祖黑色的皮肤。整个画面与佛陀在世时的面色形态完全吻合。真可谓:"佛面天成,是佛自有天缘"。如此布局仿佛是事先安排,佛祖的手印分别为施无畏印和降魔印。仔细观看,不难看出佛祖手掌的颜色发白,而手背的颜色发绿,手掌的掌纹,手背的脉胳非常清晰,仿佛生命在跳动,血还在流动一样。佛祖的两道黑眉和黑眼珠都是自然造就。整个大佛只有两处颜色是人工所为,一处是佛祖的眉心之间的白点,叫白毫,是佛祖成佛的标记,也是佛祖大智慧的象征;另一处是佛祖两眼的白眼珠,是佛祖灵光的象征。这两处用料是采取了佛祖右手掌的碎料。
三是七彩宝莲。按当初玉佛的设计,佛祖的造型是端坐在莲花座上。据佛教传说,佛祖释迦牟尼降出生前,出现了八种祥瑞之相,其中之一莲花台水池突然长满了大如车盖的莲花,每朵莲花上都有佛陀盘腿讲经说法。所以,在佛教造像中,也就专门有七彩莲花座,并成为佛教净土的象征,表现了佛祖洁身自处的高尚和圣洁。玉石王雕刻成释迦牟尼佛祖后,令人叫绝的是,在半米多高的莲花座上,玉石的七种颜色竟都出现在上边,多彩多姿,饱含生机,正合了佛门"七彩宝莲"的吉祥之说。
四是济公隔石相守。侧面是一块自然丰化的黄褐色岩石,叫"岩包玉"。玉石王在未雕刻之前便是由这层岩石包裹着的。顺着岩包玉往最上方看,可以看到一块铁绣红色的玉面,它像佛教中的济公。头戴破贴帽,手摇芭蕉扇,足登破烂草鞋,正一步一唱由大殿向前殿门走去!看他的样子是游戏人间、惩恶济善?还是正云游四海、普渡众生呢?据说济公不守佛规,佛祖让他出佛山去世间度化众生,所以,这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有的菩萨也只能与佛祖"隔石相守",把佛经教义广布人间了。这天然生成的玉面,真是神奇!
玉佛上方四角悬挂着四盏七彩莲花宝灯,上面有上万颗宝珠,灯管系水晶制成,由三级莲花组成,每台灯的造价是15万元,四盏共60万元。大佛四周落地还有4盏千佛功德灯(又称光明灯,长明灯),它源于古代的光明灯,高4.2米,直径1.2米,共 40层,不分上下,没有尊卑之分,每盏灯上共有1785尊佛的龛位,在佛教中这是用来祈求心愿和祝福用的。据说,如果俗家弟子没时间在家中供奉佛祖,也可借此供奉,或将家人名字写在灯中,每天清晨都会有僧人在此为其念诵经文。
再往玉佛头顶上看,天蓬上是九龙护珠的24K金箔大型藻井,共用黄金120两。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殿堂内部顶棚上的一种装饰,多用于宫殿和庙宇,设计在重要建筑最关键部位。如皇帝宝座上部顶端,大殿中央,庙宇佛像上部顶端等。再看顶棚,画的都是龙,这叫金龙和玺彩画,是清代最高级彩画,龙是用沥粉贴金,使玉佛苑显得豪华典雅,雄伟辉煌。
大佛的背面雕刻的是渡海观音。观音是佛国第一菩萨,是大慈大悲、端庄美丽、楚楚动人的女神形象。在雕刻观音的时候,同样担心把观音雕成花脸,而人们看到的观音的脸部正好雕刻在一块完整的浅绿色玉面上,晶莹剔透、润泽光亮、与人们常说的"玉面观音"相符合,观世音菩萨左手执净瓶,右手微举杨柳枝,似在扬洒甘露救人于苦难,仔细观赏,大家不难发现这净瓶晶莹剔透,净瓶上半部为白色,下半部呈绿色,好似装有圣水,隐约可见,而且这圣水已被洒用过半,已用来施舍了那些诚心朝拜的众生们。杨柳枝绿叶繁茂,枝体绿中泛白,柳叶碧绿油光,随风飘动,见之无不爱惜。这瓶中之水与枝叶没有半点人工造作,纯由玉石本体颜色巧合而成,真是妙不可言。
如果说玉佛的雕刻蕴育着巧合,那么,一个个绝美的奇观始终伴随着佛像的雕刻,似乎也受益于天意。1995年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传统的龙抬头的日子,按照计划观音这一侧雕塑到位了,把它磨平就可以了,就在上午九点多钟,当雕刻部位进行到观音菩萨的前方时,淡绿色的玉石上,竟然出现了一片条框状的黑玉,开始人们倍感遗憾,因为碧玉观音身前出现黑圈圈,有碍观仰,但从北京来的全国著名的牙雕大师孙森发现这是一条盘龙。大家看了感到惊奇,仔细观赏才发现,磨平的黑玉螺旋线中心,隐现出一个抬立的龙头来,栩栩如生,气宇轩昂。卧龙的整体形状也渐渐分明起来,人们惊叹万分,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观音佛像前出现了昂首的龙图,这不仅是一种巧合,恐怕是一种天意吧!是乎预示着一个卧龙苏醒抬头的历史时刻到来。奇怪的是这天中午,忽然刮起了大风,天地欲动。人们感悟,这是能行风的玉龙,在现世抬头的时刻,施展威风呢!然而,这奇迹才刚刚开始,辉煌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正象孙森大师说,出现一条龙绝非偶然,说不定还可能有什么吉祥物出现。果然,下午三点多钟,在盘龙的下方又出现一只回头凤,凤冠在南,回头望着观音,凤尾出现在观音的裙子上。龙凤图案形象逼真,龙在上凤在下,应验了民间所谓"龙凤呈祥"的吉语,创造了一个浑然天成、举世无双的奇迹。
再往观音的身后看,观音的背景是一座山景,站在玉佛的前面似乎还能听到顺山而下的瀑布敲击而出的哗哗水声。在玉佛的雕刻中没有固定的图样,完全是按照玉石王剥离的自然形状,随弯就势,图材而异,高的地方雕成山,低的地方就雕刻成瀑布、河流。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山水风景雕刻三个月后,玉佛苑指挥部偶然看到一张浙江普陀山的全景照片,发现这座山景简直就是普陀山的缩影,西北高竣,东南平缓,高处象主峰菩萨顶,低处象潮音洞。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谁会想到观世音讲经说法的普陀山竟悄悄地来到了玉佛苑,并呈现在了观音的背景上,这是自然形成的观音道场,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
令雕刻大师称奇的还不止这些。观音赤脚踩在鳌鱼背上,鳌鱼的龙须正正好好雕刻在一条黄色的玉带上,在墨绿的海浪中飘然灵动,给整幅玉面增添了许多动感,鳌鱼是龙的九子之一,为什么观音会赤脚踏在鳌鱼背上呢?这里流传着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杭州龙王脾气很坏,动不动就发大潮,冲堤决岸,老百姓被弄得流离失所,不得安宁。有一次观音路过这里,见到这情景很生气,就赤脚下滩,东海龙王见观音,连忙向前施礼,问:"大士有何法旨?"观音说:"你看我从南海来这里,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龙王就伸手从海底抓起一块石头,放在鳌鱼头上,变成一座尖山,对观音说:"请观音在这上休息吧!"观音说:"这地方好是好,可惜岛小海大,太孤寂了,索性再借我一箭之地,有老百姓同我做伴就好了。"龙王想,一箭之地不过百十步,就同意了。于是观音一脚踏上山顶,向西引弓一箭一直射到杭州龙山月轮峰——后来造成六和塔的地方。龙王一看,观音要借这么多地方,有点舍不得,观音见龙王面有难色,就拿出一件龙袍,对龙王说:"我用这件龙袍作抵,"龙王见观音手里闪闪发光的龙袍,心里很喜欢,表示同意,于是,又从海底托起一块地,放在鳌鱼背上,接过龙袍就得意洋洋地回水晶宫去了。龙王有他的打算,土地放在鳌鱼背上,只要鳌鱼一翻身,土地仍归东洋大海。果然不错,鳌鱼背上放了一大块地哪里肯依,拼命挣扎,要甩掉这块土地。观音见鳌鱼不安分,心想这样老百姓还是不能安居乐业,她来不及穿鞋就赤脚踏在鳌鱼头上,鳌鱼被观音双脚踏牢,只得老老实实,不敢动弹。从此,观音的化身就永远站在鳌鱼头上,使它不能翻身。为了感谢观音的恩赐,当地老百姓就在尖山上建造寺院,塑了尊"出海观音"的像,来纪念观音,这就是渡海观音的由来。
在观音的玉体上有一组玉面自然生成白色瑕线,令人叫绝的是佛体上出现的瑕线,不但不影响佛像的主旨,反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组成部分。这组瑕线恰是从前进的方向倾斜漂流而下,仿佛观音菩萨真的从她的道场浙江舟山普陀山飘然而至来到玉佛苑,看她乘风破浪,脚踏鳌鱼,好像正在人间普渡众生,闻声救苦呢!这一组瑕线增添了观音菩萨渡海时风波流云的壮丽,也使整个画面有了无穷的动感,可谓美不胜收!观音菩萨生活在海天世界里,玉佛设计时,是观音右手持杨柳枝,左手持净瓶,脚踏鳌鱼,普渡众生的大慈大悲形态。而雕刻后发现,整个玉石王的形状十分象个鳌鱼头,其眼睛、唇、口等,栩栩如生。观音菩萨是独占天然的鳌龙头上的,真是奇妙无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佛教经典著作、佛法教义繁多,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讲究悟性,要心中有佛,用心灵去感悟佛的存在,佛的力量,佛法的真谛。玉石王雕刻成观音菩萨后,其玉身的左面,也就是鳌鱼鱼尾上部,出现了一块若隐若现的淡黄色条线的玉面,成为一张变幻莫测的字画。1996年10月,武汉洪山宝禅寺的德修和尚来到鞍山玉佛苑参拜大佛发现那字画是一淡黄色隶书体真假的"真"字,于是,他欣然题写了"宏大悟真"四字,相赠玉佛苑。旨在说:玉佛身上出现的奇迹都是真的,佛法宏深广大,能悟真谛,贵在感悟真谛。这幅变幻莫测的字也成为一个难解的字谜。各界人士参观后,有了许多悟觉和解译,有人说是"宝"、"佛"、"王"、"无"等等,有的形同简体,有的形同繁体。有人猜测,那上面的字能否组成一个秘语或秘诀什么的,现在不得而知,有待高人的发现破译。
登上二楼来到玉佛北面,玉佛北侧这一面上方有一抹"红云",红云下为黄色玉石。仔细观看,原来是一寺庙建筑。当初,玉雕艺人按图施工,在此处雕刻一层高檐,依山而立的寺庙。惊奇的是,在雕寺庙瓦檐时,恰好雕在一片红色玉石上,而寺庙墙体却正好落在一片黄色玉体上,整体上看,犹如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那么,在巨体玉佛中不仅出现了普陀山,又出现了神形酷似布达拉宫的造型,与传说中布达拉宫是观音菩萨第二大道场相符,人们与其说是将玉石雕刻成观音,不如说观音早在玉石中,只不过人们才将她请出来到人世间而已。
顺着小布达拉宫往下方仔细观看,会发现一块碧绿的玉体,上方呈圆型,中间有眉、 眼、口、鼻;下方是一个巨大的躯体、体态魁伟、右壁略抬,左足微弯,右足踏地坚实,似行步于人世间,广布佛法。看来看去,原来它是现世佛祖弥勒大佛的化身!这个形象不是玉雕艺人刻意雕刻而成的,当初因此面无设计图,只是将外表岩石剥离,将粗糙的表面抛光而已。玉佛苑开放之初,人们并没有发现。某日,一僧人来拜玉佛,向管理人员指出此乃弥勒大佛时,人们才发现,有人说这弥勒佛很像鞍山千山1993年发现的天然弥勒大佛,他好像刚刚从布达拉宫拜访过观音菩萨后又赤足准备返回千山道场。可谓渡迷失之心,引凡间善信,奔极乐世界也!
弥勒佛的肚子部位有一行行小字,上面刻的是已故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的遗墨藏文《赞美诗》。
玉石王用它蕴含的七种神妙本体颜色,润色着雕刻艺人们的技艺,玉石佛称之为"天下第一",是当之无愧的。
|关于我们|查档须知|馆址须知|温馨提示|法律顾问|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