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品读鞍山 > 史话传说

龙舞和狮舞

发布时间:2006-08-30 00:00|栏目: 史话传说 |浏览次数:

  是我国人民在以古代传说中龙的体态为依据,通过丰富的联想,创造出的以展示龙的各种飞腾之势的民族民间舞蹈。
  龙舞的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关于龙舞的记载。《汉书?西域传赞》中的"漫衍鱼龙"就是龙舞的最早雏形。过去每逢新春、上元等佳节以及庙会等民间活动,都有舞龙舞狮表演。丰年舞龙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天旱舞龙则为盼降甘露,以求丰收。龙舞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流传,更作为龙的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下来,成为人们表达愿望的最好表现方式。
  龙舞、狮舞等为各族人民喜爱的广场艺术,历经世代流传、融合,也成为回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早在1938年4月,海城回族龙灯太平会在鞍山铁西兴盛娘娘庙会上表演,就曾轰动一时。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铁东文化馆特邀铁西何树清、赵英、赵宝印和马明来等20余名回族职工表演龙灯舞,为节日助兴。海城龙灯表演,主要演员仍由回族群众担任。
龙舞表演中的龙是用竹、木等扎制而成,分龙头、龙尾和龙身3部分。龙体长约十几米,由竹圈连接而成。在龙的腹下,分有距离相等的把位(也叫"拐"),一条龙一般有11把或13把(均为单数)。龙头造型威风凛凛,形象新颖生动,立体感强。舞动时一人手持龙珠引导龙体,其他人每人持一把,顺着龙头摆动的方向,做出换手、倒把的动作,完成各种造型。龙舞有二龙戏珠、龙摆尾、龙戏水、龙翻身、龙别爪、龙套头、龙套尾、龙盘尾等舞蹈动作,起舞时,伴随着节奏欢快、情绪热烈的唢呐和锣鼓乐,龙身左盘右旋,翻滚起伏,如波逐浪,气势雄伟壮观。整个表演或急或缓,或盘或伸,变化无穷,动静有致,充分显示出龙的威猛精神。在夜晚表演时,将华丽的龙衣脱去,换上"夜龙衣"(白色纱布制成),龙腹内燃烛、灯,龙身通体明亮耀眼,耍起来如火龙飞舞,只见龙腾,不见人舞,给观者以神秘莫测多姿多彩的艺术享受。
今天,鞍山地区的龙舞表演仍十分活跃,以"庆盛事,迎丰收,娱佳节,乐民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前来观看欣赏。
  狮舞

  民间又称耍狮子,是一种节日常见的民间舞蹈形式,它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威武的雄姿,成为广大民众勇敢、善良品格的象征。
狮舞也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广场艺术。1952年,为庆祝回族开斋节,鞍钢回族职工赵振海负责组织尹汝先等人到河北省青县辛集,聘请扎狮能手尹树昌扎制一对新狮头,由赵宝印、尹汝先、尹汝志和戴德富等人表演,颇受欢迎。
狮舞以其逼真的造型,形象的动作著称。表演时两人为一组,共披一张狮皮,居前者擎狮头,两足为狮子的前肢;在后者充狮尾,上身前俯90度,双手抓住前者腰部,两足为狮子的后肢。每次表演,狮子不少于两头,必成双成对。领狮人手持红色绣球,一身武生短打扮,以敏捷利落、灵活洒脱的动作,高且飘的跟头,引导双狮进行表演。舞狮人,操纵狮头和狮身,模拟狮子理毛、抓痒、打滚等姿态,以举、扑、跌、跳、翻、立和蹬球、踩桌脚、压跷板等高难度动作,充分表现狮子天真、活泼的可爱憨态及威武、勇猛的雄姿。整个表演中,两狮你来我往,你争我夺,花样不断,异彩纷呈。在传统打击乐器大鼓、大锣、钹、小锣等的伴奏下,狮舞表演高潮迭起,群情激昂,深深打动着每位观众的心。
狮舞作为历史悠久、娱乐性极强的民间舞蹈,久演不衰,百看不厌,充分显示了它拥有的良好群众基础和迷人的艺术魅力,成为民间舞蹈艺苑中独具特色的节目之一。

|关于我们|查档须知|馆址须知|温馨提示|法律顾问|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