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地区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它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力,以加强表演效果)为道具,身着传统长衫,说演讲评故事。发展至20世纪中叶,多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固定。
评书是以北方语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的普通话说演。因使用口头语言说演,在语言运用上,以第三人称的叙述和介绍为主,并在艺术上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程式于规范。如传统的表演程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一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表演时,以叙述故事并讲评故事中的人情事理为主,如果介绍新出现的人物,就要说"开脸儿",就是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特征作一描述或交代;讲述故事的场景,称作"赋赞",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常常会使用"垛句"或曰"串口",即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在故事的说演上,为了吸引观众,把制造悬念,以及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根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表演者要说好评书需具备各方面的素养,正如一首《西江月》词所说:"世间生意甚多,惟有说书难习。评叙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评书以长篇大书为主,所说演的内容多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狭义故事,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评书。
鞍山市的评书,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1962年,杨田荣开始说新书《新儿女英雄传》,成为全国第一位说新书的评书演员。1965年杨田荣的评书《小闯将》参加东北三省文艺汇演,获演出奖。1979年刘兰芳的长篇评书《岳飞传》由鞍山广播电台播放,轰动全国,先后有北京、上海等63家省、市电台复制播出。1981年刘兰芳的短篇评书《岳飞大战金兀术》参加全国曲艺(北方片)汇演,获一等奖。1984年,单田芳在鞍山广播电台播讲长篇评书《百年风云》,并在许多省、市、自治区电台播出,在全国广播电台文艺广播协会上获一等奖。
多年来,鞍山不仅培养了大批评书演员,而且生产了大量的评书作品,从1978—1993年,鞍山人民广播电台共创作和录制评书61部、3849段,成为全国评书创作和录制基地,鞍山也因此得名——评书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