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世代务农,中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回家务农,我没干。没想到,20多年后,我又做回了农民。"说这番话时,李世鸿发自内心地笑了。
在海城中小镇,40出头的李世鸿是大伙儿公认的能人。他16岁就跟着别人去西柳卖布匹,当年就挣了3万块钱。1993年,海城市搞产权制度改革,眼光敏锐的李世鸿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买下了一个印染企业。接下来,仓储、助剂、轮胎,他很快便成了6家公司的当家人。
对于颇有经济头脑的李世鸿来说,从事农业却有点"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
1980年。海城中小镇出现第一栋蔬菜大棚,良好的效益使棚菜生产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全镇5.5万亩耕地有1.4万亩进行棚菜生产,中小镇也成了小有名气的"黄瓜之乡"。然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小镇的棚菜生产却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农户单打独斗,生产规模小,品种单一,加之片面追求产量,造成菜价低廉。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2005年底,中小镇制定了发展设施农业,建设3万亩无公害棚菜生产基地的五年规划。实现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必须有一个龙头企业来"领跑"。可是,受"农业不赚钱"旧观念影响,没有一家企业愿意做这个"探路者"。几经周折,镇里找到李世鸿。"以前镇领导和乡亲们对咱没少支持,这回找到头上,咱哪能眼瞅着呢!"
2006年春节刚过,李世鸿带着他的"智囊团"南下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对棚菜种植进行考察。春光明媚的四月,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破土动工了。3个月后,16栋高标准的现代化大棚便拔地而起。
走进李世鸿的蔬菜大棚,超甜玉米、彩色辣椒、结球菊苣、伊贝尔茄子树……据介绍,这些新品种蔬菜的产量是普通品种的几倍,价格是普通品种的两倍,而且还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质量认证。
凭着精明的头脑,李世鸿种菜果然种出了名堂。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用商业手段经营农业,这是李世鸿积累的经验。引进"金种子"、聘请技术能人、打造产品品牌、组建优秀团队,李世鸿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做着这些事。
李世鸿将产品的消费群体定位在中高端市场,为此,他想方设法引进荷兰、以色列、土耳其、日本等国家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营养口感佳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无疑是棚菜生产的"金种子"。
李世鸿深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不仅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他为自己的棚菜起了个通俗响亮的名字"金万家",并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的认定。
为了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李世鸿成立了一家农民技术学校,免费培训农民,授课老师全是专家教授,深受乡亲们欢迎,培训班期期爆满。李世鸿把学员中选出的50多名"好把式"吸纳为员工,他还招聘了十多名大学生负责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等。
"农业生产也需要延长产业链条,比如一穗玉米榨成汁身价马上翻几倍,不仅附加值高了,企业的发展空间也拓展了。"眼下,李世鸿已经在着手准备上4条蔬菜深加工线:速冻生产线、真空包装线、甜玉米饮料生产线、玉米粒罐头。在李世鸿的农业产品中,他格外偏爱超甜玉米,并专门为它量身制定了一个发展蓝图:和快餐巨人麦当劳合作!李世鸿种了150亩超甜玉米,按照麦当劳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目的就是早日成为麦当劳中国地区的供应商。目前,麦当劳已经开始对他的甜玉米进行考察。
今年春天,李世鸿乘势而上,一口气建了160栋大棚,试种261个品种,全力打造他的"棚菜工厂"。如今,李世鸿的"三星"已培育并大面积种植出国内第一批抗害能力强、产量翻倍的嫁接茄子,使种子成本降低了1/6。为了达到规模生产,李世鸿腾出几栋大棚作为育苗工厂,向周边农民供应种苗。目前,已有600多名农户和企业签订了订单,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今年8月,"三星"成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出口企业GAP质量认证试点单位,这也是我市蔬菜行业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两年内,我要成为东北地区最好的蔬菜大王!"李世鸿说。
记者 张伟 首席记者 倪颖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