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跑龙套是一部戏中最不起眼的角色,很辛苦,鲜有露脸的机会。
1998年,森远创立之初就是给别人的企业产品"跑龙套"。
1999年的一天,一位朋友从沈阳赶来看森远集团董事长郭松森办的企业。在陈旧简陋的车间,看着地上堆着的各种铝合金铸件,这位朋友冒出一句:你这样给别人做备品备件,很像"跑龙套"的。
郭松森当然知道"跑龙套"的含义。确实,这两年来,他一直给别人做备品备件,产品上连自己企业的名字都不能留。
朋友建议他,不妨试试高速公路市场。这位朋友指的是高速公路建设市场。而郭松森却想到另一个与之相关的市场,就是高等级公路养护市场。
当时,国内高等级公路通车总里程200万公里左右,位居世界第二。而受重建轻养观念影响,建设市场已基本饱和,竞争激烈。养护市场则是一个盲区,不仅前期建设的公路陆续进入了维修期,而且所有设备均从国外进口。
那一年的春天,郭松森决定进军高等级公路养护设备制造业。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跑龙套的命运。
郭松森决定制造的第一台设备是除雪车。
从生产备品备件到制造除雪车,这对只有几十人的森远来说简直就像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但郭松森自有办法——不会就学。
从1992年4月起,他通过各种关系,几乎把森远所有能看懂图纸的人都派到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实地学习,白天在现场看,晚上就在宿舍琢磨,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研究。实在弄不懂原理,就照猫画虎地记下来。也许是船小好调头。凑钱买了几台设备,按照几张似懂非懂的图纸,前后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森远还真鼓捣出第一台国内产除雪车。
郭松森告诉操作工人把"森远制造"的标志放在最显著的位置,字要大一点。
虽然这台除雪车完全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一个仿制品,但孩子再丑,也是自己的。
况且,这台除雪车还真的让森远品尝了甜头。第一台除雪车居然赚了3万多元。
在赚得第一桶金后,森远又陆续生产出护栏板矫直机、剪草机等几大类产品。虽然充其量还只是个配角,但"森远制造"开始在国内同行中叫响。
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始料不及。
这些设备接二连三地出现问题,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不断趴窝。
一时间,各地的求救电话响个不停。最多的时候,到用户帮助维修的人比在厂内生产的人还多……
如果甘做配角,用不了多久森远就得关门。
郭松森说,当时,国家已经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自己不是不想搞创新,但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半斤八两。
选择是痛苦的。陷入绝境的郭松森找到一起创业的伙伴和职工们商量。那是2001年8月的一个星期天,他把自己的思路全盘托出:企业只有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才能摆脱困境,目前的最大困难有两个,资金和技术。不到10天,职工们凑了100多万元,加上企业东挪西借的钱,勉强筹集够研发经费。
创新的过程是艰辛的。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森远走上校企合作之路。一次到一所大学请一位教授帮助解决技术上遇到的困难,因为对方临时参加了一个会议,自己就只能站在走廊里等。好不容易等这位教授开完了会,却告诉他,一会儿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要参加,等下午再谈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名不见经传的森远靠一片诚心,先后与国内4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新产品研制开发的那段时间里,我干脆把铺盖卷也搬到厂里,和大家吃住在厂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郭松森说,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刻,市委、市政府给予企业鼎力支持。2005年春天,时任市长的张杰辉到森远调研时鼓励他们,一定要增强信心,争取早日成功。
经过无数次失败,经受无数次考验,森远在自主创新方面终于接连取得突破:
2002年2月,历时一年,总投资400多万元研制的"沥青路面修补王"取得成功,这是森远生产出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路养护设备;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填补了我市没有"863"项目的空白;去年8月,国家标准委决定将全国建筑机械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路面养护机械分技术委员会设在森远,实现了我市在标准化领域零的突破。9月,历时五年、总投资1700万元研制的沥青路面热再生机组成功下线,这是森远生产的国内首台大型机组,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各主要技术指标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郭松森终于以独到的眼光和超人的勇气,将森远从作坊式企业做大做强年产值近两亿元的国内行业龙头老大。
记者 高开升
记者 杨东 摄
图:国家"863"计划项目"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设备"生产装配车间。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