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品读鞍山 > 钢城名品

华宇故事从石头开始

发布时间:2013-09-12 00:00|栏目: 钢城名品 |浏览次数:

大约19亿年前,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造就了海城东南一处蕴涵着丰富菱镁资源的地带。资料显示,这条蜿蜒的山脉其菱镁的蕴藏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70%……

位于起伏山峦中的海城八里镇铧子峪,过去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却诞生了一个全国知名的企业——海城华宇集团。

弯腰拾起的第一块石头

1978年,远在山坳里的铧子峪村,这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贫困山村感受到春的气息。第二年,漫山遍野的满山红花开得正艳的时候,村支部书记李春颖弯腰捡起一块被人们丢弃在路边的菱镁矿石,他的脑海里浮想起一个生产镁质耐火材料的国营企业。他找村上几个党员和干部商量,第二天,拣了一挂马车的矿石到海城毛祁镇的一家企业去卖,结果卖了10元钱,这相当于当时一个壮劳力一个月的收入。李春颖的思路好像一下子开了。

在李春颖的带动下,人们靠手搬、肩扛,每天能有4马车的矿石卖出去,能换回40元钱。这对一个人均不到三分地、靠吃返销粮过日子的村子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但李春颖的目光并没有停止在这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海城地区提出"开发矿产资源,发展村办集体企业"的号召。很快,这里建起了两座小土窑,烧出第一批镁质耐火材料——重烧镁砂。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国内镁质耐火材料刚刚起步的时期,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在全国很少,两个小土窑起家的小企业成为海城地区第一家生产镁质耐火材料的村办企业,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第一批产品顺利地销到了太钢、邢钢等一些小钢厂。此时的铧子峪村民已经由吃不上玉米面饼子变成吃白面馒头,还有的村民买了彩电,安装了电话。滚雪球式的发展,为如今拥有5.8亿元固定资产的海城华宇集团奠定了基础。

国内市场20%的份额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镁质耐火材料生产进入迅速发展新时期,不少人都想从菱镁资源中快点捞一笔,一些开发菱镁资源的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但这时的李春颖却皱起了眉头:啥东西都有用完的时候,我们都用完了,以后儿孙们怎么办?

这以后,华宇集团转变了。别人都在追求扩大规模,增加开采量,但华宇却在往产品深加工上发展。他们尽量少开采,不断推出新产品。李春颖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的攻关和试验,一种以炼钢所需的炉底捣打料为代表的镁质耐火材料系列深加工产品问世了。

1999年7月,企业产品研发部高级工程师张永禄与公司销售部的一行人带着两汽车自主研发的"华宝牌"电炉炉底捣打料来到江苏江阴一家钢厂,他们敲开该钢厂蒋厂长办公室的门。但蒋厂长明确表示:他们不相信国内产品,更不相信一个山村民营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张永禄的犟劲上来了,他保证该产品完全能达到国外产品电炉炉龄400次的水平,而且每吨的价格还不到当时国外产品的一半。蒋厂长这才答应试试看。结果,"华宝牌"炉底捣打料一炮打响,并很快成为众多厂家青睐的产品。目前,该产品已占到了国内市场20%左右的份额,而且还远销欧、亚、美等30多个国家。

"这个‘螃蟹’是吃对了"

几年前的铧子峪村白茫茫一片,大地里、山上、树上、甚至人的脸上、鼻孔里都是白色的粉尘。土地板结了,庄稼不爱长,山上的植物也纷纷枯萎。在获得高效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的代价。

但搞环保,这需要不少的投入。有人说,现在生产镁质耐火材料,大量的粉尘污染是连国家都头疼的难题;至少在省内,还没一家同行业愿意去尝试。"别人搞不搞我们不管,但我们要搞。"李春颖在这个问题表现得很坚决。

他们主动走访有关部门,上除尘设备,请专家进行攻关。

2000年的一个冬日,华宇集团的竖窑现场。来自省、市环保等部门以及周边一些大型生产镁质耐火材料的企业代表都聚集于此,参加华宇集团除尘设备的启动仪式。在人们的注视中,除尘设备应用试验成功了。

在场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向华宇集团的当家人李春颖竖起了大拇指说:"你这个‘螃蟹’是吃对了,解决了技术难题,也为环保做了大贡献。"随后几年,他们又先后投入巨资更新设备,搞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年回收利用粉尘1万吨,年节约菱镁矿石60万吨,节省标准煤1.4万吨。如今的铧子峪村,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山也变绿了……

记者 杨海霞

|关于我们|查档须知|馆址须知|温馨提示|法律顾问|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