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黄瓦窑原名黄瓦厂,但因缸窑岭古窑太多,人们习惯称之为黄瓦窑。黄瓦窑遗址位于缸窑岭村北侧的山坳中。呈不规则形顺山势分布,占地面积约15.75平方公里。遗址阡陌纵横 ,遍布农田和果园,遗址北侧山脚下,二眼清泉涌出,四季长流,当地俗称大小龙湾泉。游离于缸窑岭村外的6户村民便依泉而居,主要从事近乎于原始方式的农业生产和林果栽培。
清晨或傍晚,除了偶有几声鸡鸣之外,这里的淡泊和恬静,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它同昔日砖窑林立、浓烟滚滚的繁忙与喧嚣联系在一起。
2002年4月,鞍山市博物馆组织海城、岫岩等地的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专题调查和试掘。通过调查和发掘,不仅搞清了遗址的地理位置、范围、规模、建筑布局、窑炉结构、琉璃制品的原料来源等等,而且还在遗址中采集和出土了大量金元至明清时期日用陶瓷、建筑构件、生产工具等300余件标本。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发现了许多带有文字标识的清代黄瓦窑琉璃产品,这些标本上的珍贵文字,为今天追踪和探索黄瓦窑琉璃产品的流向,以及清代早期宫殿、陵寝、庙宇的琉璃建筑和装饰材料的来源,提供了无比重要的线索和实物依据。
琉璃被用作宫殿建材始肇北魏。据《魏书•西域传•大月氏》记载:魏世祖时,远在西域的大月氏国商人来到魏都(今山西太原),自荐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到山中采矿铸造。铸成后的琉璃竟比西域流传过来的还要美丽。魏王很高兴,下令用此造成可容纳100余人的宫殿,光彩照人,看见的人没有不惊奇的,都以为是天上神仙所作,这是中国烧造琉璃的最早记录。而封建王朝直接管理琉璃烧造事务则始于北宋,正式设置官琉璃窑场并委官督造肇自元代,明清两代承袭元代旧制,也分别设立了官琉璃窑场。从此,琉璃产品不仅被专用于宫殿陵寝,而且作为皇权的象征被用来标志级别的高低。
中国琉璃官窑发现不多,清代仅北京琉璃窑(清初在今北京琉璃厂,后移至门头沟琉璃渠)和盛京琉璃窑二处,盛京琉璃窑即海城黄瓦窑。
海城黄瓦窑始建于后金天命六年,停烧于清末。历经十二代皇帝(公元1621年~公元1911年)290余年,几乎与大清王朝相始终。关于黄瓦窑的始建,《满文老档》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金天命六年“六月初七,海州属析木城村人做三千五百一十只绿碗、罐子送来。其日汗曰:谓东珠、金银为宝者,其算何宝?寒冷之时可当衣穿?饥饿之时可以食乎?国家所养之贤良人,仍能识国中不识之物,造不能造之物之匠人,才是真宝也。今自析木城处送绿釉子光碗、盘、大瓶子,是对国家有用之事矣。可给此匠人之官职乎?赏以财帛乎?敕令都堂,道台,副将拟回奏。………自析木城送绿釉碗、罐、盆之人因其制造国家有用之物,赐与守备职,赏银二十两”。由此可见,老罕王不仅是一位能征贯战的马上皇帝,而且是一位体恤民情,知人善用的有道明君。遗址中发现的明代晚期窑址中有大量绿釉瓷器,使《满文老档》的记载得到了证实。
这位当年给努尔哈赤送绿釉罐子,并得到赏识的人就是黄瓦窑的创始者,第一任“盛京工部管理琉璃窑领催事务五品官”,此人侯姓,名振举,祖籍山西汾州介休县(今山西汾阳)侯家村。中国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在《谈山西琉璃》中说:“我们知道,北京烧琉璃的赵家及沈阳的侯家,都是山西人”。可见山西不仅确为中国琉璃的故乡,而且最早琉璃匠人也都出自晋地。据《侯氏宗谱》记载,从侯振举至侯氏十二世孙侯济(清宣统末年),侯氏家族世袭黄瓦窑五品管理官十二世十七任,时间之久实为罕见。
从遗址调查和出土材料得知,黄瓦窑虽贵为官窑,但规模并不大,用今天的眼光看也就算是一个中小型企业吧。设有琉璃、木炭、铝、锡、铜、颜料、席等7厂。其中,琉璃厂为烧造琉璃砖瓦及建筑构件的专业厂,其它6厂为附属厂,木炭厂购置烧窑原料,铅、铜、锡及颜料厂提供琉璃釉料,席厂则购置和储备遮盖瓦坯及成品的苇席,兼供盛京昭陵、福陵等大祭日时搭棚铺地之用。6厂分设各处,有近在邻村的,也有远在外县的,烧造琉璃的窑炉5座,皆为古代常见的马蹄形窑,高4米左右,宽为5米,砖筑,比遗址中所见金元时期窑炉要大的多,现地面部分早已拆毁,仅残存窑底。
据老窑工回忆,黄瓦窑琉璃生产工序分为“五做”。即画做,专门从事琉璃构件的纹饰绘画和雕塑。承旨依样,由盛京工部出图样,画作匠师依样绘制;板瓦做,专事吻、脊、勾头、滴水及檐砖等各种装饰件制作;筒瓦做,专事用量最大的普通琉璃瓦;烧窑做,此为生产紧要环节,烧窑火候的稳、急、老、嫩直接关系产品质量,成败在此一举;釉做,此为最重要的技术工序,当时为个别人垄断,极其保密,所用材料,配比,调制方法等除专掌人(只一人)而外,任何外人不知,调釉时也不使外人看见。上釉方法为涂、蘸、吹等,上釉后再入窑低温烧成。由于工艺繁锁,釉料昂贵加之人工和运输费用,故琉璃成本很高,无论大小,每块合白银1两(银元1.39元),由户部按数支付。尤其古代运输与今不同,琉璃成品,全用马车运往盛京各地,途程遥远,昼夜兼行。至今海城析木一带仍流传当年侯振举跃马扬鞭“千里送琉璃”的故事。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