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品读鞍山 > 编研成果

台安遗址(三)

发布时间:2018-10-08 00:00|栏目: 编研成果 |浏览次数:

另据《奉天通志》和《台安县志》记载,隋唐时期,险渎县虽已废置,但城池仍在,为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所占据,并在旧城基础上进行过扩建,成为具有“周二里一百七十五步”的规模。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挥师东征高句丽之时,险渎城被唐军名将李(徐茂公)督兵攻毁。从此,险渎古城便逐渐颓废直至消亡。

随着历史时光的流逝,2000余年前的辽泽古城,如今早已是荒草凄凄的废墟。每当春天的大风过后,遗址里柔软的尘沙,如大潮抚摸过的海岸,跋涉在这里的考古学家们,即使无意发掘,也会将夹带着古代信息的遗物捡满行囊。险渎,还有多少历史的秘密掩埋在地下,也只能留给后人慢慢地发掘了。

2003328,台安县达牛镇岳家村一处晚清时代的院落正式被鞍山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宅院保留完整并留有大量晚清石刻,为研究那一时期东北地区石刻艺术提供了大量素材。文物专家对老宅考证过程中,发现一块刻有丰富史料的石碑,从中得到了400年前该地区风土人情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一些残碎石碑上发现了关东才子白永贞的手迹,可算是考证过程中最大的收获。

这里有一篇马烈记者撰写的题为《台安岳家村有传奇百年老宅》的报道:

8月初,记者一行邀请原鞍山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张喜荣老人,一同前往台安县达牛镇岳家村“张老道家宅”的所在地。  

岳家村蓝天碧水,阔野平川,为老宅平添几分幽静雅致,与之相去不远的“北京平”村居将老宅层层包围,越发显示老宅形单影只,因此越是接近,越能感受到历史为这落满老灰的院落留下的斑驳印记。

张老道并非真正须发道人,他当过长工,后转为马帮,继而在日俄战争中打劫俄国军队的粮饷,并以此为其发迹的起点,逐渐成为名噪一时的乡野豪绅。后来其于道观修行,之后他为村上办过几件积德行善的益事,经过乡民代代演绎,使之有些神秘色彩。张老道作古后,百姓不忘其德,以至于以“张老道”取代他张国文的本名。

出于对老宅的保护,岳家村村委会就设在“张老道家宅”。门前一方上马石经不起岁月历练,深陷地下将与地面平行。大门两侧枕石各有石刻,一幅是“五福捧寿”,另一幅早在“破四旧”时被砸得面目全非了。两扇厚重的木门“吱呀”着开启,走进老宅,空旷的老宅瞬间回响阵阵脚步,仿佛又听到家丁传唤、车水马龙的喧嚣。门廊尽头一对燕尾不知去向,据看宅老者说,那是一对儿飞凤,与门外一道铁花栅栏相映成趣,雕工精美堪称一绝。门廊两侧各有佛龛,龛依旧,佛已不见踪影。张喜荣介绍说,面阔五间的“张老道家宅”是典型的晚清“硬山式”建筑,保存如此完整,在东三省范围内已不多见。后经测量,正房方位占子午向(正南正北),那个年代只有庙宇才可以选这个方位,由此留存至今的“张老道家宅”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正房屋脊上两朵飞云彰显出些许檐牙高啄的气势,青砖黛瓦散发阵阵幽古芳香。整座房屋均为“磨砖对缝”,屋内巨柱擎梁可以看出当时建筑工艺朴实厚重。因而它历经百年风雨而岿然不动。房垛各处为浅浮雕,有“榴开百子”、“花开富贵”等图案。其中山墙之下的“棋琴书画”最为精美,极富动感的绶带形象逼真,反映出当时石匠的高超技艺。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老宅被丈余高墙包裹着,墙上原有八面铜钟,整座宅院不失显赫庄重,同时也能让人感觉闭塞和压抑。据说墙外原是绵延数里的七行杨柳,房屋主人暮年也有一番闲情逸致,时而聆听暮鼓晨钟,自度曲律,轻敲檀板,慢拢丝弦,放眼满目野花竞发,彩蝶纷飞,有几分世外高人的风范。

台安遗址(三)(图1)台安遗址(三)(图2)

|关于我们|查档须知|馆址须知|温馨提示|法律顾问|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