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昔溯源
(一)
鞍山,简称鞍,是中国辽宁省第三大城市。鞍山因市区南部一座形似马鞍的山峰而得名(此山俗称"骆驼山",又称"神女峰")。鞍山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有"共和国钢都"的美誉,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
据金、元史书记载,明朝开始初设"鞍山驿堡"。关于"鞍山驿堡"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传说。古时候,在浑河与太子河中间的地方,有一座木家城。那儿地处九河下梢,"十年九涝",人们生活十分贫困。一天黑夜,忽然狂风大作,满城飞沙走石,第二天一早,人们发现四周的城墙不见了。后来,有一个年轻的驿夫(送信的人),骑着一匹青马而来,告诉人们说:"木家城搬到河东的山下边去了"。人们赶到山下一看,果然有一座与木家城一模一样的城池。于是,木家城人都携家带口搬了过来。从此,脱离了水灾之苦,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官府也在这里设了驿站,那个年轻的驿夫常来传递公文书信。
后来,驻扎在辽阳的一个游击将军看中了驿夫骑的大青马,硬要强抢,驿夫不允,骂了一声:"你这狗官!"话音刚落,这位将军举起狼牙棒便砸,就听咔嚓一声巨响,只见金光四射,耀人眼目,大青马载着驿夫腾空而起,跃上了山顶。转眼之间,东西两边绿色的山顶变成了一片青虚虚、光秃秃的岩石。这片岩石的形状颇像一匹低着头的大马,中间凹下,很像马鞍。从此,这座小城因山形得名为"鞍山"了。
鞍山这座城市,1937年12月1日建市,虽然建置较晚,但他的历史却很久远。在这里曾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曾居住着鞍山地区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古代人类——海城小孤山人。这些古代人类年年岁岁与茫茫林海相伴,朝朝暮暮在阴暗潮湿的山洞里生息,过着渴时暴饮清泉水,饥时烧烤禽兽肉,冷时以篝火取暖的"野人"般的生活。小孤山人的发现,不仅彻底打破了"鞍山古代没有人类生存"的断言,而且填补了鞍山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遗址中出土的"双面钻孔"骨针,已成为东北地区古人类缝制皮衣战胜严寒、迁徙北上的重要证据。出土的这些骨制品和装饰品是小孤山人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制作技术不仅要比山顶洞人和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马格德林人的技术更先进,而且标枪头、鱼叉在中国同时期遗址中属首次发现。为研究中国旧石器晚期文化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
仙人洞洞内
距今约1万年,人类进化史上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转折,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远古人类,开始从晚期智人向完全意义上的新人转化,离现代人仅一步之遥。从此,以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即将画上句号,人类用勤劳的双手迎来了文明的曙光。
这片曙光曾在5000年前笼罩着岫岩大地。经考古研究证明,岫岩北沟遗址是一处大规模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距今约6000年~4500年。遗址里出土的石器为磨制和打制工具,如磨盘、磨棒、斧、双孔石刀、剑、网坠、石锄等,尤其是三环足器是山东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据称,岫岩北沟遗址之所以成为鞍山地区乃至辽东半岛考古的重要发现,是由于它对于研究鞍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依据,并且对研究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原始文化的影响与交流具有重大价值。
据考古资料证明,在鞍山的土地上,从西部辽河冲击平原到东部山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星罗棋布,几乎到处都留下这一时期鞍山古代先民们的足迹。
除岫岩北沟外,独具特色的还有海城小孤山仙人洞遗址上层。按考古学文化划分,小孤山遗址文化堆积可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属于地质年代的晚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它的上层文化则属地质年代的全新世,考古年代为新石器时期,两个时期的文化堆积上下叠压在一起。
岫岩北沟遗址与小孤山仙人洞遗址,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掘,面目比较清晰,出土资料也十分丰富。而没有经过正式发掘,散见于鞍山大地上的新石器时代人类遗迹和遗物也俯拾皆是。如,位于鞍山市千山区东鞍山镇的马驿屯沙场遗址;台安县新开河镇孙城子遗址;岫岩县兴隆镇白家堡遗址;海城市牌楼镇下房身村二轻山遗址、八里镇秀甲峪遗址、马风镇范马峪团山子遗址、析木镇羊角峪侯家坟遗址;台安县桑林镇南岗遗址等。
鞍山地区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既反映了5000年前鞍山境内远古居民的分布状况,也大体勾画出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基本轮廓。
北沟遗址保护碑正面 北沟遗址出土器物
另外,位于海城市析木镇姑嫂石村的析木城石棚属青铜时代,而同一时期的鞍山文化遗迹和遗物,除石棚建筑外,经历年考古调查和发掘,也发现较多。如,海城岔沟镇龙首山遗址、接文镇的花红峪遗址、感王镇下夹河遗址;台安县洪家乡的贾台遗址;立山区深沟寺冯宋遗址;千山区沙场遗址等。正是这些遗址中出土的夹砂红陶袋足鬲、褐色夹滑石陶釜、陶纺轮以及豆、钵、壶、罐、鼎等陶器及弧北半月形双孔石刀、通体磨光石斧、石凿、玉石雕刻器、石磨盘、石磨棒和青铜镜、铜斧、铜刀、青铜短剑等,可以使人们窥见鞍山地区距今约3000年的青铜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将鞍山地区发掘的遗址连成线,可以看出鞍山人一路走到今天的历程。新、旧石器时代虽仅一字之差,而人类的历史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演变过程。
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告别阴暗的洞穴,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后,开始逐渐学会了改进渔猎手段,从事制陶、纺织、木作等手工生产。此时,鞍山地区的古代居民,已由完全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过渡到了农牧业生产为主的母系氏族社会,这在史前史上是最重要的事件。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不同地域的氏族部落开始创造出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文化。然而,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的平衡并没有使人类的发展稳定,由剩余财富导致了正义与邪恶的战争,画地为牢的"城堡"出现,之后逐步演化出民族与现代都市的雏形。经过青铜时代的短暂驻足,人类迅速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制社会,结束了人类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史。考古学家在鞍山千山区发现有战国晚期的青铜戈、铜镞等。历史表明,战国秦汉时期,在鞍山就设置郡县,汉代土法冶铁,辽金时代进入繁盛时期,辽南同中原一样,很早就加入了人类文明的行列,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