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档案馆版权所有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品读鞍山 > 钢城名品

“聚源”的绿色之旅

发布时间:2011-11-24 00:00|栏目: 钢城名品 |浏览次数:
  记者 王星 高开升

台安县西南部的新华农场平均海拔不足1米。悠悠的辽河、柳河在此交汇,低洼的地势加之丰富的水源,不仅使这里成为全县最早种植水稻地区,而且还有大片未开垦的荒芜土地。

1998年的春天,36岁的付仁志站在这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上,面对着眼前的荒地,一个大胆的构想逐渐清晰起来:承包这片土地,发展绿色种植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此后的两年,他带领一批批人,一锹锹平整土地。2001年,鞍山聚源谷物有限公司在这块绿色土地上成立了。

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我国传统的水稻加工虽然历史悠久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要在土里刨出金子,就必须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道路。聚源将目光锁定在发展绿色水稻上,以优质取胜,向精深加工要效益。

发展绿色水稻,最关键是要过化肥、农药这一关。公司成立后,付仁志带领技术人员数次北上沈阳,寻求技术支持。他们用真诚感动了省农科院稻作所和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专家,从2000年起将近两年的时间,沈阳农大的一位资深教授将这里作为研制生物肥、生物液的基地,帮助生产绿色水稻。2001年5月,聚源人如愿以偿地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聚源"牌系列精米、保鲜米、方便粥米开始逐渐被市场所接受。

在水稻的质量等级方面,水稻之中处于金字塔最顶端的当属有机水稻。聚源人深知,要闯出一片新天地,就必须占领这一制高点。所以,在种植绿色水稻的同时,生产有机水稻的计划同时放在了付仁志的案头。

从绿色水稻到有机水稻的转化期为三年,因为只有经过这么长时间,才能彻底清除土壤中残留的化肥、农药。聚源与科研单位合作,利用生物肥改善土壤结构,清除残留的化学物质,并为此投资建设了有机生物肥厂。2004年金秋时节,也就是在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三年之后,聚源捧回了沉甸甸的中国有机食品证书。

发展绿色水稻,建立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聚源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基本发展模式,将企业的发展同带动当地农户共同致富联系在一起。然而,开始时,农民对种植绿色水稻并不买账,尽管付仁志带领技术人员挨村挨户地介绍,签订条件非常优惠的订单,第一年也只有100户农民参与进来,全部种植面积还不足6000亩。但转年,便有成倍的农户加入进来。如今,农民们对绿色水稻的认识已经大大提高,主动申请加入到绿色水稻种植的行列中,并形成整村整屯种植的喜人局面。到2006年底,聚源已形成拥有绿色水稻生产基地37万亩,其中包括有机水稻示范区1万亩、订单水稻6万亩、辐射区30万亩,每年生产优质"聚源"牌系列精洁米10万吨、保鲜米1万吨、方便粥米5000吨的规模。全部由企业统一技术、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统一包装,带动订单农户4265户,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500多万元。

在聚源眼里,稻谷浑身都是宝。稻田可以发展生态养殖,稻壳可以用来发电,加工大米所产生的副产品稻糠可以生产出高级食用米糠油,甚至稻草也可以用来深加工。聚源的下一个目标是要在绿色水稻副产品上做文章。目前,利用稻糠生产高级食用米糠油的生产线设备采购已基本完成,明年即可开工建设,预计每年可生产米糠油3000吨,为企业带来300万元以上的效益。同时,对稻壳、稻草的深加工项目也处在可行性论证之中。

聚之精华,源于自然。这既是聚源的厂训,也是聚源的立志追求。聚源的目标,就是将绿色水稻作为一种资源,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种植、生态养殖产业链,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致富之路。

|关于我们|查档须知|馆址须知|温馨提示|法律顾问|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鞍山市档案馆 地址:鞍山市铁东区绿化街11号

Copyright © 2000-2022 鞍山市档案馆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010539号-1 技术支持:金航网络

X